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16

3 月

自动铅笔的终结?

  • By IanGoo

2022年3月,三菱推出了一款自动铅笔。

这本来都不能算什么“新闻”,自动铅笔本身就是个明日黄花的品类,现在还在坚持做自动铅笔的也就两只手数得过来的那几家日厂的一只手都数得过来的欧厂,还在坚持新技术研发的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上自动铅笔薄利多销的日常文具属性,价格又不能像钢笔那样动辄飞天,新世纪的自动铅笔在用料上也是肉眼可见的能缩就缩。

与其在这样的环境里找乐子还不如回归80年代——自动铅笔的黄金年代,去找一找真正的好东西。我目前主要用的几支自动铅笔要么是直接80年代甚至更早生产的,要么是80年代设计定型到今天就没怎么动过的:Sheaffer 506、Tombow Zoom 505、Pentel Kerry。

但是三菱的这支自动铅笔,型号为M5-5000,商品名“KuruToga Dive”,却着实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它的噱头实在是拉满了:各种黑科技傍身、限量发售5000支、售价高达5000日元。

很显然,5000支的限量发售品,很快就被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抢光了。

在那之后,三菱又推出了第二版,除了漆面处理之外和限量发行的第一版完全一样,由于采取了更低档(相对而言)的漆面,加上官方似乎没有说明这一版也是限量发售,所以价格略低。但是不管价格怎么样,这玩意儿在国内都是价格被炒上天的状态,初版的价格高达1500,第二版的价格我关注的时候也在900上下。

但是一年后的23年3月,三菱官宣:第二版量产了,敞开了卖!虽然在截至我写这段文字的时候三菱的官方旗舰店将M5-5000设置为仅限会员购买,但是这也约等于没门槛了。至少我经常逛的一家文具店,老板直接给了我一个无法拒绝的价格:449,比官方旗舰店490的售价还要低不少,虽然目前这仍然是我买过的最贵的自动铅笔,但是低于500——这就是“日常能用”的范畴了。

于是,果断下单。

简单的开箱

M5-5000第二版的包装比第一版简单了许多,初版KuruToga Dive的包装颇有些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意思,而第二版的包装就朴素多了——一个简简单单的纸盒子。我见过不少价格没它贵的自动铅笔,包装都比它要华贵得多。

初版KuruToga Dive提供了蓝色和银色两种选项,这身漆水也是初版强过第二版的地方,初版的漆号称是有“微划痕自动修复”的能力的,当然我也没亲眼见过。第二版就变成了普普通通的磨砂漆。

第二版KuruToga Dive提供了深蓝、绿松石和橙色三种颜色,我选择了最亮的橙色(虽然有些不符合我成熟稳重的人设但是吧,想想我那开了十年的橙色暴躁手动福克斯……)

KuruToga Dive的笔杆看起来像是铝合金的,摸起来也很像阳极氧化的铝合金杆,但是实际上它是塑料的。笔杆上有一个小窗,这算是Kuru Toga的标志性设计了,透过这个小窗可以看到里面的机构在带着铅芯旋转。笔帽采用了磁吸设计,带有限位,只能将笔帽和笔杆上的型面对准才能插进去。

笔尖是很经典的KuruToga的设计,笔握看起来像塑料,摸起来像塑料,但是实际上是高硬度橡胶,合模线还挺明显。

和绝大多数钢笔式设计的自动铅笔一样,KuruToga Dive的笔帽可以反插在后面,同样也是磁吸的设计,不过和正插不同,没有限位,笔帽可以360°自由旋转。但是和绝大多数钢笔式设计的自动铅笔不同,这个笔帽将笔尾的按钮挡上了——那就真的挡上了,没有任何机构能够让人按到那个按钮,但是那个按钮多数情况下用不到。

其实拿到这支笔端详了一阵之后,我得出了一个蛋疼的结论:这玩意儿,论产品的质感,在我手头的自动铅笔里,应该是垫底的那一档。看起来金属质感很强但是一摸就露馅的塑料笔杆,笔尾和笔帽顶端那毫不掩饰的大黑塑料、合模线和水口明晃晃的笔握,质感相当不咋地。拿出同样是钢笔式设计的Tombow Zoom 505,厚重的金属笔杆、亮闪闪的镀铬黄铜笔尖和不锈钢笔夹、从里到外都是实打实的金属件,加上亮闪闪的漆水和沉甸甸的手感,在“质感”上毫无疑问能将KuruToga吊起来锤,完事儿价格还只有它的一半不到,甚至同样是塑料杆子的的派通Kerry,那笔杆的质感也是非常优异,不亚于高价的钢笔。那么,KuruToga Dive究竟凭啥买到5000円的高价位呢?

黑科技都有哪些?

因为各种黑科技。

自从百乐Automac、白金Pro Use等高端产品线陆陆续续停产,现在在高端自动铅笔领域似乎也就Pentel Orenznero还有些整活的意思,很好理解,自动铅笔嘛,连夕阳产业都快不是了,快成暗夜产业了。

Uni的Kuru Toga在这个夕阳之下算是不多见的一抹亮色。

从拿到笔、打开,到开始书写,几乎每一步都有“黑科技”的掺和。拔出笔帽的时候,会听见笔里传出“哒”的一声,那是笔尖弹出的声音。在插着笔帽的时候,这支笔的笔尖是被妥善保护起来的,只有拔出笔帽,笔尖才会弹出,进入书写状态。

开始书写的时候,Dive搭载的两倍速Kuru Toga可以旋转铅芯,使其磨损均匀,大段书写不用像普通的自动铅笔那样写两个字习惯性的转一下,它可以一直写下去——对,一直写下去,笔尾的按钮也不用按。

Dive搭载了一套很独特的自动出铅系统。自动出铅这个技术不算多新颖,百乐的Automac、现在派通的Orenznero都搭载了自动出铅系统,但是Dive和市面上主流的自动出铅系统又完全不一样。主流的自动出铅系统依赖于护套接触纸面后带出一小段铅芯,问题就出在“护套与纸面接触”上,金属的护套刮在纸上,手感是非常糟糕的,这也是自动出铅系统我一直喜欢不起来的主要原因。而Dive的自动出铅,全程护套不和纸面接触,而是根据铅芯磨损的速度,自己选一个合适的调好就行。

随着书写的持续,整个护套会随着铅芯的磨损,在Kuru Toga的旋转机制下根据设定好的速度慢慢回缩,缩到一定程度再“啪”一下弹出,顺便带出一截铅芯。这样,整个书写期间,护套都不会和纸面产生接触。唯一的问题就是护套回弹的时候会有那么一瞬间觉得下笔有些不习惯——因为笔尖确实变长了。不过实际体验下来还好。所以为啥三菱的设计师敢放心大胆地让笔帽反插的时候笔尾按钮彻底用不到呢,因为不管怎么用,笔尾的按钮确实可以说基本用不上了。

但是Kuru Toga从娘胎里带来的笔尖晃动这个问题,那是真的会让我有些不爽。这种晃动是肉眼可见的程度,下笔不稳当的程度,不过所幸Kuru Toga也算是久经考验,它的笔尖晃动也是事实上带着铅芯一起晃,所以倒也不至于让铅芯轻易折断。

瑕不掩瑜,质感和笔尖晃动这两个小问题也不能让我否认Dive是一支非常优异的日用自动铅笔。

书写之外:两眼一黑

KuruToga+自动出铅,这在理论上会构成一个完美的日常书写用自动铅笔,直到它到了我手里。

通过两天的使用,我大致摸清楚了Uni的设计师为这支笔注入的心思:它是一支需要完美平衡的笔。每次下笔,KuruToga旋转一下,护套向后缩一小节,笔画磨损掉一小节,当这两者完美平衡的时候,那就会获得最好的体验。

对于日常书写来说,这个不算难。下笔频繁,每笔几毫米,很好。直到遇到我。众所周知,设计师手里攥支笔,面前摆张纸,那手一定是要犯贱的,下笔画图,原形毕露。

一笔几毫米?不存在的,一笔拉下去动辄十几厘米,打破平衡×1;素描本的粗糙程度堪比砂纸,打破平衡×2;需要用不同的压力来表现浓淡粗细,打破平衡×3;平衡?平衡就是拿来打破的嘛……

我至今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可以用于画图的设定……但是在它的舒适圈内,也就是日常书写,它的体验真的太棒了。

体验中心的设计

自动铅笔品类的内卷是市场高度成熟到熟透、烂掉了的程度的表现。各种乱七八糟的“黑科技”也是漫天乱飞。日厂的几家都有,比如斑马的防断铅机制“DelGuard”、派通独步的全自动出铅系统,蜻蜓和百乐的摇摇乐,以及三菱的Kuru Toga。但是当拿到M5-5000之后,我似乎明白了为啥它会被认为是“自动铅笔科技树的终点”。

很多人觉得这是“黑科技”最多的一支当前正在量产的自动铅笔,所以这么称呼。但是,真的这么简单吗?

如果我们回想一下使用自动铅笔的场景,站在用户的角度来思考一下:我们遇到过哪些不便?

第一,容易断铅。不过到了Dive这种5000円级别的自动铅笔上,这种现象已经基本不存在了。搭配了高质量的铅芯之后更是如此。

第二,不易携带。传统的自动铅笔是直杆设计,除开少部分伸缩护套设计,大多数都是一根寒光闪闪的小口径金属空心针裸露在外,容易扎人不说,自身也极为脆弱。而Dive直接上了个笔帽,这就很方便了。

第三,铅芯越写越粗。这一点不必多说,Kuru Toga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第四,写一段就得出铅。Dive精巧的自动出铅机制也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四个问题在Dive身上都不存在了,这就使得Dive成为了一支“只要铅芯还没用完,只管写就完了”的一支自动铅笔。用户可以不用思考任何书写之外的东西,那些都被Kuru Toga Dive精巧的机械结构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联想到日本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自动铅笔大国,从小学生到社畜都在用自动铅笔,这一点和国内上了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渐渐切换到墨水笔很不一样,那么想一想:作为在株式会社二旺工作的高级白领,想要给自己选一个从坐办公室到出门会见客户都非常得体得自动铅笔,该选什么?Dive是不是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选择?

当一个产品将用户有可能遇到的痛点都给填了,这个产品就真的可以被称为“终结”了。

在我看来,Dive就是一个在自动铅笔品类中无限接近这个目标点的产品。

Tag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