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03

2 月

盗墓和考古有什么区别?

  • By IanGoo

都是把古人的坟墓挖开,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考古和盗墓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事实上,不少人也认为考古就是“合法的盗墓”,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观点。

事实上很多人对自己并不熟悉的专业领域的评价都会产生这样的偏差——披萨不就是撒了肉的面饼吗,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个沙发吗?

这样对非专业领域的自大评价要不得。

回归主题,考古和盗墓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而且,盗墓自古以来就是考古的头号大敌。

挖不挖?

盗墓贼的回答很显而易见——当然挖!不挖我吃谁去?

但是考古专家的回答却有趣了——能不挖就不挖。

在中国,考古发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如无必要,绝不主动发掘。对于一座墓葬而言,最佳的保存方式就是让它继续长埋于地下。纸张、丝绸织物乃至骸骨,若离开地下环境,接触到氧气、阳光,有可能迅速发生劣化,导致无法继续保存。也正因为如此,目前考古专家的发掘行动,前面几乎都有一个定语——“抢救性”发掘。

抢救性发掘的原因是因为各种不可抗因素,导致墓葬无法原样保存或者不宜原样保存,因此,需要对墓葬的形制、墓葬中的器物进行归拢整理、易地保存。这些“不可抗因素”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

  • 墓葬已遭严重盗掘或者毁坏
  • 因地质活动,导致墓葬被破坏
  • 因建设活动导致墓葬无法在原处保存

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就是1971年兴建军区医院时,地基突然塌方,军区将信息通报给湖南省博物馆,通过探掘发现这是一座大型墓葬后,将施工区域内的墓区清理完毕。而在发掘过程中,又发现该墓葬已被严重盗掘,又在后续进行了两次发掘。

而对于没有这些风险的墓葬,做法是就地保护。原装的封土是对墓葬最好的保护措施——比博物馆的展柜要好的多。事实上,一些湿墓葬的封土打开之后,甚至里面能看到绿色的、新鲜的竹叶,穿越几千年来到当代人的面前。墓葬中的物件接触到阳光和氧气,很多都会迅速失去刚出土时的光彩。

怎么挖?

盗墓之所以是考古的大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盗墓会对墓葬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

由于盗墓是非法活动,一般都是在夜间进行,需要打着火把进行照明,火把的烟气往往会熏黑一些墓葬的墓道,另外视野不佳,踩坏一些“不值钱”的东西,盗墓贼也并不在意。

更多的时候,盗墓贼之间还会黑吃黑。某次一支考古队打开一处商朝墓葬,发现墓道里有一具尸骨,脑袋上顶一个石头斜靠在墓道里。然后考古队用碳-14检测尸骨的年代,发现也是商朝的,当时考古队员极为纳闷——这是什么奇怪的葬式?后来发现墓葬中随葬品已经有很多丢失,才确定这是个盗墓贼,同伴出去后,为了能独吞赃物,往下丢了个石头把他砸死在墓道中。

这些都是对墓葬的破坏活动。而在一些“违法”都不是事的时代,成建制甚至官方行为的盗墓(不是考古)对墓葬的破坏更是惊人。远的有白起破楚国都城郢而焚毁楚国王陵,近的有孙殿英率军炸开清东陵抢夺随葬品,近代更有众多殖民者将陵寝内的随葬品带出国门,至今漂泊在外。如西夏王陵最完整的第一手史料并不在中国国内,而在俄罗斯。

考古队对现场的挖掘就讲究多了。首先就是测绘——将整个墓葬的形制全都记录下来,现在随着技术的发达,测绘也从手工变成了无人机航拍+GIS建模。然后就是规划挖掘的方案,保证将每一件文物都安全挖出。在挖掘时,考古队员也极为小心,哪怕是很细小的竹简木牍也会非常小心地取出。

这些竹简、带有文字的木片、石片或者画像砖,在盗墓贼眼中不值一钱,他们关注的是精美绝伦的贵金属工艺品,一些能够让他们大发横财的东西。

这就是下一个区别:

挖什么?

对于盗墓贼而言,一个精美的金器价值连城。而竹简都是些不值钱的东西。

而对于考古专家而言,竹简、陶片和金银器一样,甚至价值更高。因为它们可以透露一些不见诸史料的第一手信息。如秦代的律法,正史记载语焉不详,在针对睡虎地秦墓的考古挖掘中,考古学家出土了一批刻有秦代律法的竹简,这才还原了秦代律法的真实面目,让当代人认识到了秦代法治体系超越时代的先进性,而不仅仅是史料上失之偏颇的“暴虐严苛”的评判。

这都指向了盗墓和考古最根本的区别——

为什么挖?

盗墓,是为了掠夺本不属于自己的财宝,是为了钱。

而考古,是为了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为了知识。

这两者的境界大不一样。

所以,别再说“考古就是官方盗墓”了,根本就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