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11 月
再见,太阳系
- By IanGoo
时间早已过去了大半年,但是我还是要聊一聊这部电影,可能是2023年最精彩的一部电影:《流浪地球2》。
在年后这部电影上院线的时候我就跑去看了,流媒体上线之后更是看了不知几遍。不知不觉之间,这部电影被我刷的次数已经超过了《攻壳机动队》的一些剧场版。
在我看来,《流浪地球》两部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中国电影产业的里程碑,它不光拥有比肩世界顶级的视效,也讲了一个很独特、非常中国精神内核的故事,在它的背后更是电影工业化的基石。
电工刘看了都说好
《流浪地球2》的故事是电影创作团队的原创,只是借用了刘慈欣《流浪地球》小说的世界观。
电工刘的小说我看了很多,他的中短篇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一个庞大世界观下的小巧故事。《中国太阳》讲述的是西北农村来的水娃的人生轨迹,但是在他的背后则是人类的光帆航天器冲出太阳系的轨迹;《乡村教师》大半篇幅读起来更像是乡土小说,直到最后地外文明的出现,构筑出了“宇宙通识”这个宏大的概念。
《流浪地球》也是一样的。原著小说也就是个中篇,讲述的其实是地球在流浪过程中的很短的一小段故事,但是它的背景太庞大了:将地球推离太阳系!这样的想象力可谓离谱。对于电工刘来说,这个东西好处理,因为小说的载体是文字,可以模糊一些描述。
但是,将这个故事转化成电影的视觉语言,那就很可怕了。而真的直接硬啃这个背景设定,尝试去补完这个世界观,电工刘都得抱拳拱手曰“佩服佩服”。
这就是《流浪地球2》干的事情:他们,真的将这个背景板、这个流浪地球宇宙,给做出来了。
所以虽然这个剧情电工刘看着都很陌生,但是他本人显然是很开心的。电影制作期间就几次探班,而且包了全剧组的盒饭(推测金额达到六位数),电影上映之后马上跑去看,看了一遍还不算,意犹未尽地二刷。可见,剧组的原创剧情是肯定让他非常满意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流浪地球》两部的思想基调和电工刘是高度相似的,我将它总结为“终极的人类集体主义”。即:为了人类文明的万年大计,人类可以、且应当在必要的时候牺牲一个人、一群人甚至一代人的利益。
这个观点放在好莱坞不说大逆不道吧,也快接近反动路线了。因为在好莱坞的价值观看来,镜头下的个体是不能被放弃的,尤其是主角,必须活到最后,至于镜头外的更多人的死活——反正观众看不到,为了伟大的人性光辉,死一下也可以理解吧。
这就是为什么《流浪地球》当中并没有刻意凸显中国元素,但是整个电影看下来很中国的原因:中国人对“为了更多人的利益而勇于牺牲”的人太熟悉了,并且对他们报以最崇高的敬意,从近代史开始,那些人的名字代代相传,被铭刻在纪念碑上、被记录在教科书里。苦难的岁月离我们还没有很远,就算是在和平年代,这样的故事也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
当然,或许是为了照顾“国际友人”的情绪,我感觉导演或者编剧还是稍微收敛了一下的。如果真的按照现实来拍,拆月球之前,在空间站上张鹏喊出的就不会是“50岁以上出列”了,而会是“共产党员出列”。我甚至怀疑最开始就是这么写的,但是考虑到毕竟还是要海外上映,就往回收了半步。毕竟外面一看镰刀锤子就产生生理性不适的生物还是很多的。
从这个角度上看,《流浪地球》其实说明了一个很简单但同时很深刻的道理:一部“中国风格”的电影,并不一定是满屏幕飞檐斗拱、衣带飘飘、拱手作揖、之乎者也、祥云缭绕,这些都太浅薄了。《流浪地球》全篇看不到这些,满屏幕都是庞大的重型工业机械,耳边高频率蹦出英语、俄语甚至我都听不懂的不知道什么语言,但是看下来之后,它就是一部中国得不能再中国的电影,因为它的价值观。
爽上天了
精神内核固然是一部电影最重要的东西,但是看电影也是需要考虑视觉效果的。这也是《流浪地球2》相较于第一步最大的进步。
受制于经验、投资等多方面的因素,《流浪地球1》虽然也相当不错,但是在质感上与《变形金刚》这样炫特效的国外电影相比,还是差了不少意思,特别是物体的细节和质感上。而看到《流浪地球2》的时候,一切都不一样了。
就在开场不到半个小时,正式上映之前就已经被剧透了无数遍的太空电梯就糊脸上了。不得不说,面对这种无敌的大场面,还是电影院的巨幅银幕看着够劲。
但是,《流浪地球2》的视效和机械设定,是越看越兴奋、越看越喜欢的那种。它让我产生了一种“人类再努把力电影里的东西就能造出来”的错觉。
也许外行人看着只是觉得“震撼”,但是毕竟我是个设计师,是要看门道的。大概看到月球发动机试点火的时候,我就大致明白了为什么会让人产生这种感觉。
这就是“工业感”。
在某些科幻作品当中,有时候经常会有一些比较魔幻的设定,这里找一个品类:数据存储设备。

这是个搞笑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当中存放数据的设备——一个蓝色透明的立方体。扔到这个盒子里,就可以看到地球是怎么被耗子订购出来的。
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存储设备,长这样吗?

这是一块机械硬盘。磁存储时代的最后巅峰。
硬质的盘片上涂敷磁介质,若干个盘片穿成一串,以每分钟数千乃至上万转的速度转动,磁头靠气流,在盘片上方几微米的地方漂浮着,音圈马达以纳米级别的精度控制着磁头臂的位置,在不同的磁道之间切换。
——对头。一个现实中存在的东西,必然有其工作原理,那么它必定需要特定的结构来实现这样的原理,而这些机构,就构成了一个物体的种种细节。看着这些细节,细心的人甚至能猜出各个部分是怎么工作的。
这就是《流浪地球2》的机械设定的魅力——它们的细节都拉满了、甚至拉爆了,如果一帧一帧地抠,你会发现它的设定真的是在试图设计一个能用的结构!
比如太空电梯。
在发射的时候,所有乘员的座椅都向后倾倒——这是为了应对发射时的巨大过载,然后背景音里的广播说了一句:“Electromagnetic launch connected”,然后画面转到了电梯轿厢两边一对巨大的机械臂,用一个旋转锁定机构和轿厢对接,很明显,这个机械臂和两边的“塔”就是广播里说的“电磁发射器”,然后四周8台助推发动机点火——这里也有一个细节,之后有一个从轿厢上方俯视的镜头,再结合之前给了助推发动机一个特写,我怀疑这里的8台助推发动机应该是喷气发动机而不是设定集中说明的“火箭发动机”,它的喷口是很典型的现代喷气式战斗机的收敛尾喷管,而不是火箭发动机典型的拉瓦尔喷管,同时上方也有旋转的叶片进气的机构。但是不管如何,从这个画面里,军事和机械爱好者是能够猜测出太空电梯的发射机制的:电磁发射器和助推发动机一起完成起飞初段,电磁发射器将轿厢“甩”出去,用助推发动机将轿厢推到一定的高度,通过一个类似中转站的结构后,电梯的拉索才会降下来与电梯轿厢以某种电磁方式对接,将电梯继续拽上去。很明显,发射初段是过载最为狂暴的时候,从轿厢里的屏幕可以看到过载超过了9G,这已经超出了战斗机飞行员承受的过载。结合太空电梯的造型,这简直是力大砖飞的工业暴力美学的极致——去他娘的空气动力学!下降一样狂暴,重力已经不够用了,它还有一组向上的发动机,将轿厢向下推,为了应对轿厢猛力撞进大气层的剧烈摩擦,轿厢下方还有可展开的隔热盾,疑似还是带水冷的。还有一个很硬核的科学细节:在电梯上升期间,毛子教官很清楚地说太空电梯是“高达九万公里”,这就很有趣,因为最原初的太空电梯的设定,终点就是位于3.6万公里高度的同步轨道上的大型空间站,但是细想之下,这不可能——连接地面与空间站之间的缆线不可能没有质量,所以为了平衡这段拉力,在3.6万公里高度之上应该还有一个“配重”,这也就是为什么《流浪地球2》中的太空电梯高度是9万公里,而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缆线断开之后,空间站会下坠的原因——如果被炸毁的是空间站上方和“配重”之间连接的缆线的话,配重会被“甩”离地球,而同步轨道上的空间站则会下坠。果然,从中科院拉来一堆科学家当顾问的电影就是很不一般。
如果说有什么超出我的认知的,就是在一般认知上,太空电梯应该更像“电梯”一些,慢悠悠地向上、慢悠悠地加速、然后慢悠悠地停下。但是很显然,《流浪地球》世界里的太空电梯根本就不是这个路数,这玩意儿的狂暴程度和现在的火箭发射不相上下。但是细想也并非不合理:这是什么时候?太阳即将氦闪,全世界生死存亡,一定需要用最高的效率来推进方舟空间站的建设,相应的,入选太空计划的也都是专业的航天员,所以这样的电梯狂暴就狂暴一点吧,反正也不是给我这种只会坐在电脑前面画图的废物准备的。
但是不管怎样,这一个太空电梯的机械设定已经足够能让机械爱好者看得高潮迭起了。与之对应的,是后来在很多视频当中被拿来作对比的《胜利号》中的太空电梯。

一个圆环,顺着一个光柱平滑上升——太空电梯完成。
所以这玩意儿的工作原理是啥?打开手电筒顺着光柱子爬上去?
这就是我所说的用一个透明立方体来存储数据——它丢掉了太多的技术细节,完全不考虑科学上的原理,所以看起来就显得很假。
至少,《流浪地球2》的太空电梯,会让我这个活在21世纪上半拉的人觉得“这东西,人类蹦跶蹦跶能造出来”,而且“如果造出来的话,差不离就是这个样子”。
除了这个知名度最高、也最震撼的太空电梯,其实还有一处能够看到让人目瞪口呆的机械设定大爆发的场景:月球试验机点火之前的一系列操作。火石用一系列标准化的传送机械层层包装、送进发动机的炉膛的那个过程,机械的美学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开头让中航工业都忍不住疯狂安利的垂直起降歼20。制作组考据了现实中F-35B的垂直起降方式,设计了这版歼20的垂直起降机构,同时还顺手做了AR战场态势感知加持下的战斗机座舱应该是什么形态。
大概是中航工业实在是耐不住寂寞,《流浪地球2》预告片发布后没多久,他们就上赶着把双座型歼20S送上了天,不动声色地证明了球2其实是个纪录片(bushi)。
不得不说,这实在是太对我的胃口了。作为一个工业设计出身的汽车设计师,我在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当中也会构思某个概念设计背后是怎么“动起来”的。
一个绝妙的暗线
《流浪地球》的原著其实相当简单,主要说的就是叛军的故事。但是,《流浪地球2》基本上就是回炉重造,是一个全新的独立故事。在这个故事里,编剧愣是穿进去了好几条线,明面上是移山计划、数字生命之间的冲突;然而,在这个明面上的冲突背后,编剧加入了一条绝妙的暗线:MOSS的计划。

MOSS在《流浪地球1》当中曾经出现过,被刘培强用伏特加烧掉了。它的真名叫“550W”,将这个名字的文字“550W”旋转180°就形似“MOSS”。550W是550系列智能量子计算机的最新作品,而且,它应该是拥有至少强人工智能的AI水平,疑似达到AGI水平。
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分成几种:弱AI、强AI和AGI。弱AI指的是只能执行单一任务的AI,必须要人类去重新构建其程序或者模型,当前的“人工智能”,ChatGPT或者Claude之类的,也就是弱AI的水平,强AI和AGI,有的观点是将这两个等同起来,有的则不是。一般认为,强AI具备泛用性,具备推理能力,只要给出一个目标,它会自己构思如何完成这一目标,并予以实施——包括完善自己本身。而AGI则更强大一些,它会自己思考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很显然,MOSS至少是一个强AI。但是作为“量子计算机”,它在电影里还有一个恐怖的能力——时间?不存在的!
作为550系列量子计算机的最终型号,它面世的时间是最晚的。但是,在电音的最后,它却清楚地表示:方舟空间站的坠落、月球危机、日后的木星危机,全是它一手策划的!
如果从人类的视角来说,这个表述就很奇怪。方舟空间站坠落时,550W可还没影呢!最后出来收拾残局的还是550C。对此,唯一的解释就是——MOSS是一个电影中具备某种“神格”的角色,它虽然诞生于未来,但是在“时间没有意义”的量子空间当中,它已经插手了它诞生之前的事件。
这种“定义层面”上的存在,有些类似于《战锤》世界里的第四邪神色孽,它虽然诞生于公元纪年三万多年的灵族之陨,但是由于亚空间里并没有时间的概念,于是它也同时存在于所有的时间线上了,包括时间早得多的中古战锤世界中也有了色孽的活动。
MOSS扮演的正是这样一个登神的角色,虽然在第一部《流浪地球》里它有些阴险,而且被刘培强一瓶伏特加送去见欧姆弥赛亚了,但是我很相信作为一个很接近机械降神的角色,MOSS的出场不可能如此之短。它必定会在整个流浪旅程中扮演人类守护神的一个角色,甚至在到达目的地之后继续扮演这一角色。
真正的震撼
但是终究MOSS还不是神,郭帆也不是一个会用机械降神这样生硬转折的低水平导演。MOSS只是在关键的节点上“点拨”人类,真正挽救人类的永远都还是人类自己。
当UEG准备将月球炸毁,同时启动全球的行星发动机网络让地球跑路的时候,两拨人马付出了巨大的自我牺牲,完成了这一任务。这个片段可以说是最“中国”的地方。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没有主角光环、没有机械降神、没有劫后余生,在整部电影前半段戏份相当多的张鹏和图恒宇用生命换来了人类文明的未来。
几十年以来,我们一直在被喂这样的电影套路:人类遭遇危机,一支由几个平头百姓组成的小团队突然开了天眼,直接找到了危机的本源——通常是一个小得离谱的东西,比如一个可以拿在手里的小方块,或者一个可以用两根指头捏着的小石头,然后比地球还大的敌人就土崩瓦解了,主角团可能会有死伤但是主角毫发无损。
但是《流浪地球2》直接将这样的套路拿去糊墙了:人类遭遇危机,是地球的母星太阳要置人类于死地,全世界的科学精英、工程师、政府联合起来,举全人类之力,在半个地球上造了不计其数比珠穆朗玛峰还高的巨型发动机,月球上还有三个,最顶尖的大脑在协调这样一个庞大到恐怖的工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不计其数的人——包括主角,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主角光环?不存在的。
这也是我对套路电影最不满的一个地方:庞大危机的解决方案大概率也是庞大的,它不应该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但是,大概是为了能让多数观众的脑仁能理解,或者为了让画面能“说清楚”,多数套路电影都将庞大危机的解决方案写得一两拨千斤。
但是《流浪地球2》显然走了反套路的方案。庞大危机的解决需要动用的何止千军万马。为了应对全球性的危机,电影当中做了一个最科幻的设定——全人类统一起来了。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俄罗斯和乌克兰稀稀拉拉打了两年了,以色列正在屠杀巴勒斯坦的平民,中美对抗仍然在继续。所以说,这是《流浪地球2》里最科幻的一个设定。
元宇宙 vs 星辰大海
在写元宇宙的报告的时候,我就提到了刘慈欣对元宇宙的看法:
人类绝对不应该将自己满足于虚拟世界的温柔乡,而应该直面冰冷的星辰大海。
这也是影片一开始就端出的一个叙事线路:数字生命派和流浪地球计划之间的冲突。在数字生命派看来,在一个没有太阳危机、一切都和旧世界一样美好甚至更加美好的世界里生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而且只需要外部世界为承载数字生命的计算集群供应少量的能量就行了。
但是,很可惜,现实并没有这么简单。任何一个失去了和外界交互的意愿的文明终将陷入危险。不仅刘慈欣持这样的观点,Egoosft也是,在X Universe设想的一个文明从0级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就有一个过滤器:当一个文明掌握了自身的虚拟化技术之后,就有可能陷入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最终导致自身所在的计算集群被来自外部世界的力量摧毁而导致全灭。
这个哲学思想其实非常古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写到这里,我莫名想到了一个笑话:某老二刺螈是怎么在《名侦探柯南》里判断凶手是谁的——答案非常简单,一般来说,路人甲乙丙丁的声优都是随意在声优事务所拉的不知名壮丁,但是主要角色,除了经常露脸的死神天团之外,凶手作为主要角色,也会使用知名度比较高的声优,所以,当老二刺螈听到明明看起来就是个路人,但是声音却来自自己认识的某知名声优的时候,就基本可以判断这个角色就是凶手了。
这就是“降维打击”。如果世界存在“虚拟层”的话,那么掌握底层就可以获得先机——我能想到的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就是游戏的修改器。在游戏内,我或许因为技术的原因没办法打败某个Boss,但是Boss再牛,它也不过是运行在一个软件里的代码,而这个软件又是运行在我的电脑里的,我又是这个电脑的管理员——那我找到Boss的代码,直接在内存里把它的数据给改了,那它瞬间就废掉了。
所以,走入元宇宙的虚拟世界后,人类也应当保留对现实世界的控制。
写了这么多,已经到了2023年底了。我觉得,可以盼望一下两年后的《流浪地球3》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