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9 月
修鼠标,Again
- By IanGoo
在使用了精确的三年零十三天后,我在家使用的主力鼠标——G502 Lightspeed,终于双击故障了。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意料之中的是这是 Logitech,双击简直是太正常的事情了;出乎意料的是,先挂掉的竟然不是最常见的左键,而是侧键。
想着反正这个 G502 Lightspeed 也已经用了三年有余,原装的 Omron 50M 蓝点微动大概也没几口气了,既然要开瓢而且这个鼠标已经过保(哪怕以曾经的三年质保标准来看),那就整活整大一些:
首先,微动更换。侧键已经坏掉的 G4 和 G5 肯定是要换掉的。狙击键虽然平时用得不多仿佛幸存,但是最近我调整了 X4 的游戏内 G502 按键设置,以后狙击键也会经常使用了。顶部的左右键、G7、G8 也是同理,特别是 G7 和 G8,在 X4 内的使用也会愈加频繁,在 Total Commander 和浏览器里也算是劳苦功高。这么一圈折腾下来,发现只有顶盖上的 G9 键幸免于难——毕竟这玩意儿是真的用得少。
具体的微动开关选型倒并不复杂,找拆机教程看一眼是什么型号的微动买同等尺寸和电气规格的就行。鼠标上多数就是三脚长方形微动,G502 Lightspeed 的左右键和 G7、G8 两个按键确实如此,但是侧键就不是了,侧键是一种两脚贴片安装的长方形微动,不过嘛,都是工业标准件,上网一搜也很轻松就能找到。主键微动选择的是最近刚上市的标称寿命达到了 1.5 亿次的凯隆紫金 0.74N,这微动是真的挺贵,折下来一颗要将近 6 块钱,同样 1.5 亿次的紫绿更贵,单颗售价高达 12 元,我常去的那家店给打折也要 9 块 5,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贵族级别的微动。侧键的贴片微动选择的也是凯隆的 8465,标称寿命 2000 万次,是原厂 Omron 微动的三倍。
其次,更换滚轮。G502 Lightspeed 的滚轮两边已经泛起了铜绿,虽然程度还比较轻擦一擦应该就没了,但是我实在是眼馋 MX Master 3 的那种全金属滚轮嘛……网上也有现成的卖的,使用的材质是 304 不锈钢,镂空设计,相较于原厂 6.1g 的滚轮,这个替换版本的重量为 7.1g,可以接受。当然,也有使用整块铝合金铣成 G502 Proteus 和 G604 的那种实心滚轮的样式,看了一眼重量达到了 16g,果断放弃了。
最后,老规矩,不锈钢按键柱贴肯定要安排上。
确定完施工方向后,就是清点库存了。修鼠标必然会弄坏的防滑贴和脚贴清点了一下还有存货,修完后我想上的圆点脚贴也备货充足,微动和滚轮当然是没有得现买,顺便我还想弄一个趁手的台钳。目前我手里有两套台钳,一个是铁板 + 章鱼夹,另一个是塑料吸盘,这两个夹具都不太好用。前者不够稳固,容易在电烙铁和吸锡器的压力下晃动,如果用磁柱的话又很容易移位;后者则是本体太轻,吸盘又吸不牢,这次顺便买了一个人家用来钻核桃的,铝合金基座 + 塑料十字夹头 + 立柱,但愿能好用。
最后就是考虑到 G502 Lightspeed 使用的螺丝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我应该还会需要一个分格的零件盘,不能再用京都念慈庵喉糖的铁盒子凑活了。但是回家翻了一下,发现有一个以前用来装果茶的盒子就是分格的,正好可以拿来当零件盘用。
这次收货的速度出乎意料地快,周四下单,周六就收齐了所有物料,开始动工。
G502 Lightspeed 是我修过的最复杂的鼠标,这在之前看拆解教程的时候就有所感受了。哪怕像是 MX Master 这样的高端鼠标,拆解也只需要拆下不超过 10 颗螺丝,而 G502——一共拆掉了 27 颗螺丝,数量是真的相当惊人。数量甚至也不是重点,而是种类。这 27 颗螺丝一共有多达 5 种,这也是为啥我在规划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必须要用分区零件盘的原因了。
所以真的拆解的时候,我参考的是 iFixit 的 G502 Lightspeed 拆解教程,iFixit 作为“维修权”的扛把子,虽然维修工具是真的比较坑爹,但是在维修教程这块是真的达到了喂饭级别。就拿第一步:撕脚贴来说,正常的教程都是一句话带过:撕掉底部的脚贴,但是 iFixit 是真的细:先加热、加热完后撕掉前部脚贴、然后撕掉前部右侧脚贴、然后撕掉尾部的弧形脚贴……细到了可以做成 Checklist 的程度。
撕下脚贴、卸下 4 颗螺丝,然后就是拆解的第一个难点:卡扣。
G502 的底壳和上盖之间用了两组卡扣扣合,相当紧密,这在 M 系列的办公鼠标上是闻所未闻,包括 MX Master,也是卸下螺丝后就可以将底壳很顺滑地拆下来。所以不得不用撬棍,花了不少力气。包括 iFixit 在这里也用了一句非常难绷的话来做标注:
比起技巧,这里更多地需要力气。
撬开底壳,就可以看到 G502 Lightspeed 的内部结构了。

Logitech G 系列的高端无线鼠标的设计相当独特,完全不同于 M 和 MX 系列,和 G 有线系列也有很大的不同。它的主板真的只是“主板”,只负责光头、数据处理和通信,开关板是完全独立的,安置在中框之内,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拆解中框和上盖才能看到微动开关板。开关板通过两组排线和主板连接,另外还有一枚 240mAh 的小锂电通过 3pin 连接线与主板连接。在继续之前,当然是将这三根排线断掉,而且优先断掉 3pin 电源连线。
然后,继续走入螺丝钉地狱。一共需要拆下多达 7 颗螺丝,上盖和中框才能部分脱离,掀开上盖带有“G”Logo 的那个盖板,卸下导光罩,再拆下 4 颗螺丝分离左右键,中框和上盖才算是真正分离。

拆到这一步我就已经花了将近半个小时,仅仅是“拆”,还远远没到修的时候。顺便,拆开之后我才发现我的这个 G502 Lightspeed 左右键使用的微动并不是之前在其他拆解教程中看到的 Omron 蓝点,而是最普通的 Omron 白点,看来又是一轮成本优化的成果。
接下来是集中于中框部分,两颗螺丝卸下 MicroGear 切换键和 G9 键,两颗螺丝卸下侧按键板,然后经典 Logitech 拔插销卸滚轮,继续拧下 5 颗螺丝,卸下滚轮架支架,主按键板和中框完成分离。

历时半个多小时,终于将鼠标拆到了可以修的程度。上面也就是我要折腾的三个大组件:主按键微动、侧按键微动和滚轮总成。
首先换的是侧按键微动。
侧键微动和主键微动的型号略有不同,应该是考虑到了零部件的布局问题,采用的是更为紧凑一些的两脚微动,型号分别为 Omron D2LS-21,触发压力 0.6N,带有两个定位销。狙击键使用的是凯华 CMI873101S100-2,这两种型号的尺寸规格与电气规格都完全一样,触发压力也完全一样都是 0.6N,但是和主按键板上采用了四颗 Omron D2FC 但是第五个微动是凯华一样,应该也是基于成本考虑(苍蝇腿也是肉,搞汽车研发的对这个简直是太熟悉了)。
这类两脚长方形微动的触点是表贴式的,相对来说比较好拆卸,用电烙铁加热一端,用镊子就能抬起来,直至触点和焊锡脱开,然后加热另一端,整个微动就能很方便地卸下来。但是实际上 G5 微动的一个脚非常难拆,旁边就有一排贴片件,角度极为刁钻,导致烙铁头和焊盘之间的接触面积很受限,最终是直接掰断焊脚,然后单独加热将断掉的焊脚夹走才完成拆焊。
拆完就是用吸锡带清理一下焊盘,补充焊锡,然后重新焊回去。还是老毛病,G5 微动的焊脚很难焊,最终也是多堆了一些焊锡才焊实。
然后就是主按键板上要更换的 4 颗 Omron D2FC,这个相对来说就简单多了,毕竟轻车熟路。主按键板的焊孔比较大,很容易可以使用刀头同时加热三个焊点然后从另一边抽出微动的手法来拆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G502 Lightspeed 为了极致减重,将内部的 PCB 板都做得和扑克牌一样厚,所以下手还是需要注意力度。
这部分反而是最迅速的,不到十分钟,四个微动开关就更换完毕:

这部分完成,就是将这一桌子零件往回装了。顺便还需要加装按键柱保护贴——结果这成了最痛苦的一部分。
往回装的过程中我顺手将滚轮换掉了。虽然我手头的 G502 Lightspeed 还相当新,滚轮没有氧化成以前那个 G500 的程度,但是我还是换上了第三方制造的滚轮——这个滚轮我试了一下,由于比原装滚轮略微重一些,因此即便是 MicroGear 关闭的情况下,其滚动距离依然比原装滚轮更长,这更适合办公。要说不足的话,就是品控,我拿到手的这个转轴有些偏,不过不影响使用就是了。

顺手还更换了已经半年没换的防滑贴,以及——按键柱保护贴。但是问题在于,侧键的按键柱非常细小,呈现为“工”字形,宽度只有大概 1 毫米,为此我只能将保护贴剪开,然后小心贴上,这个全程用了超过 1 个小时,应该是整个过程中耗时最长的一部分。
最终,从下午四点开工,干到晚上八点多才全部搞定,但是结果却相当不错:

开机测试,一切正常,原先的侧键双击也没了,完美符合预期。
回顾一下,从 MX Master 2S 上用的凯华 GM 6.0,到 M590、M720 上的 TTC 防尘金,再到今天换上的凯隆紫金,这微动开关的理论寿命是越来越长了。从 6000 万次、8000 万次到今天的 1.5 亿次,有一些不满意的,比如 M720 上用 TTC 防尘金 0.6N 就有些太软了,导致右键经常误触,而 M590 这样的小鼠标上用 0.74N 的 TTC 防尘金又太硬,这两者之间应该互换一下更好。而这次的凯隆紫金,应该说是完美的平衡。不软不硬、回弹迅速、触发干脆,是我用过的最满意的微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