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17

5 月

复活的情怀:盛名之下

  • By IanGoo

在欧洲市场,C-Seg家用车细分领域,VW一直有一个强悍的对手——Ford。Beetle的退场很大程度上要“感谢”Opel和Ford在经济型车型领域的发力,而VW和Ford在各个级别的竞争至今都在进行当中。

今天的主角,就是当年挤兑Type 1 Beetle的竞争对手之一。

越过大洋

可是等等……福特不是美系品牌吗?

啊对对对,先补课吧

熟悉Ford的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三个Ford:

  • 以生产农用机械和Pony Car和保留节目超级跑车GT出名的北美Ford。
  • 以生产大排量后驱大轿车和Ute皮卡为本占据岛国半壁江山的澳洲Ford。
  • 生产绝大多数主流车型经常被误认为是“美系车”的欧洲Ford。

不过,这样的“三分天下”的局面在2012年得到了改变。这一年,Alan Mulally从Boeing空降Ford,并且提出了“One Ford”的概念。这是在五年不到的时间里,Ford的第二次大的精兵简政。

08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前,Ford提前嗅到了危机,立即减持Volvo和Mazda的股份回笼资金,将豪华品牌Lincoln暂时封印,最终在Chrysler乃至GM这样的汽车巨头轰然垮塌之时熬过了寒冬。而这一次,Mulally的要求是大幅度缩减各种地方专属车型,能用全球统一车型的就用全球统一车型。

而在这一波简化大潮当中的急先锋就是Ford of Europe。

Ford是相当早就进入欧洲的北美品牌。并且在Opel/Vauxhall已经被卖给PSA的今天,Ford of Europe依然活得有滋有味,比GM强出百倍。

事实上,Ford也是美国汽车企业进入欧洲的先锋。1903年,Ford第一款车型就在英国开始销售,而在1909年,英国福特(Ford of Britain)成立。这是Ford在海外开设的第一家分支机构。而且,Ford of Britain还不是FoMoCo的全资子公司,FoMoCo只有Ford of Britain的55%的股份。英国福特初期的业务是简单的进口贸易工作,即从美国进口Model A在英国销售。1911年,英国福特在曼彻斯特建立了自己的本土化工厂,产品正是划时代的Model T——自然,这座工厂也采用了和尔伯恩一样的流水线制度。

Model A和Model T都是在北美市场也存在的产品。由于北美和英国在汽车的使用环境上有不少区别。英国福特决定:干嘛不搞一个欧洲专属产品呢?

于是就有了上图中的车型——Ford Model Y。这是Ford第一次针对美国之外的市场专门开发某个车型。

从定位上来说,Model Y也恰巧是今天欧洲Ford紧凑车型的始祖——也是今天本文主角的始祖。除了英国Ford,Model Y还交由德国Ford和Ford SAF(法国)生产。这三个Ford欧洲马甲分别成立于1909年、1925年和1916年。

德国Ford的资本方最早是靠进口发动机起家的,Ford进驻之后,在柏林建立了总装厂。一年后,第一辆以CKD方式总装的Model T下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德国Ford的规模、实力和资本都远逊于英国Ford。但是一件事情让Henry Ford非常紧张,从而调整了德国Ford的战略定位。

搞事情的是Ford的老朋友——Alfred Sloan。在通过多品牌、多车型、年型规划、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等一系列手段干掉Model T之后,GM紧跟着Ford的脚步,来到了欧洲市场。1929年3月,GM收购了当时德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Opel。在欧洲和Ford一决雌雄的意图昭然若揭。作为回应,Henry Ford决定加大对德国Ford的投入。1929年,科隆市长Konrad Adenauer为Ford提供了一块17万平方米的地皮,德国Ford也便从柏林迁往科隆至今,而且今天科隆已经成为欧洲Ford的总部所在地。

科隆工厂的设计产能达到了每年25万辆,Ford和GM在欧洲都摆开了阵势,手段不同(自建工厂vs现成收购),目标统一——制霸欧洲。

然后……后院起火。

1929年,华尔街炸了。美国的经济随即遭到重挫。华尔街的老爷太太们一夜之间买不起车了。Ford和GM作为当时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两家汽车制造商,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前提下,相对比较平静的欧洲市场就成了Ford和GM的救命稻草。1930年,67岁高龄的Henry Ford在德国科隆出席德国Ford的奠基仪式,随后,英国Ford的Model Y也转移到德国生产。

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设计汽车才是好设计。Model Y大概是最早的例证。Model Y在欧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933年,德国福特生产了2453辆Model Y,在这个发明汽车的国家位列第八。稍逊于英国福特的表现,这也和欧宝在德国的售价更低有关系。

不过,德国福特很快开始引进并改良一系列新车: Model B的德国版Rheinland、Model C的德国版Eifel,到了1938年,福特已经攀升至德国第四大厂商,位列欧宝、MB和DKW之后。

DKW是啥?
它就是Auto Union四个圈里面的一个,四个圈大家都知道今天叫奥迪。

时间进入了30年代末。

全世界上空已经是战云密布。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西班牙内战;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苏边境冲突仍在持续;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开始争夺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

福特,作为盟国主干美国的企业,想来会变成元首的眼中钉肉中刺吧。

然而并没有。

战前,Henry Ford是元首的座上宾,他甚至因为”促成了汽车在德国普通民众中的普及”被授予第三帝国的铁十字勋章(Grand Cross)。在某些观点上,他和元首颇有共同语言——关于犹太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的时候,福特便在自己的<<迪尔伯恩独立报>>上刊登了一系列抨击犹太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表现的文章,这些文章后来编集出版为The International Jew, the world’s foremost problem一书。而这本书让Henry Ford被犹太人团体碎碎念了近一个世纪。尽管后来Henry Ford公开表示对反犹太言论的后悔,然而他也并没有在这方面被真正原谅。

战争爆发之后,德国福特改组。在纳粹的安排下Robert Hans Schmidt成为德国福特的领导者,工厂更名为Ford-Werke,即便战争让Henry Ford幡然醒悟,迪尔伯恩的FoMoCo总部也已经失去了对德国福特的控制。 战前投产的Taunus也因此而大幅削减产能,改为德军生产卡车。而Ford-Werke最值得吹一把的产品是V-2导弹上使用的涡轮。

作为重要的工业城市,英国皇家空军向科隆倾倒了大约3.6万吨炸弹,带到战争结束,迪尔伯恩FoMoCo重新接管德国福特的时候,科隆几乎成为一片焦土。

遭到轰炸的科隆

1945年5月,德国福特复产。

神速。此时Fallersleben的汽车厂正在苦苦挣扎,差点被打包卖给法国或者英国,而德国福特却拿到了美国送出的110万美元轰炸赔偿。于是以极短的时间满血复活。Henry Ford II在重新回到德国福特参观之后甚至表示要收购残血的大众。不过最终还是没有成行。

他同样错过了一个干掉大众的最好机会,实在是没人能想到小小的虫子竟然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甚至可以重新定义欧洲车的性格——战后的Fiat 500和Citroen 2CV,精神根源都来自Beetle。

德国福特复产之后,继续生产战前就已经投产的Taunus,而此时,英国福特的紧凑型家用车已经从Model Y进化到了Model 7Y,随后便是一个重量级的产品——Ford Anglia。

满脸写着不高兴.jpg

战后,Ford在欧洲事实上有两个小型家用车型号——Taunus和Anglia。但是战争的断代让Taunus在竞争中处于劣势。Anglia成功打入了澳大利亚和意大利市场并且开始本土化生产,但是Taunus一直只是在德国生产和销售。然而这个名字却一直都没有消失。Taunus之名在1970年被送给了一辆中型车(Taunus TC),12年后,Taunus TC和英国福特的Contina合并为欧洲统一规格的新车——Sierra。

Sierra就是今天Mondeo/Fusion的始祖。

回到Anglia这一条欧洲福特的紧凑型车正统线路。1955年英国福特搞了一台旅行车,基于Anglia,但是采用了更低级别的配置,她的名字叫Escort 100E。

Escort之名,终于出现了。

真正的原版Escort

1955年的Escort 100E又叫Squire,停产于1961年,它并不是日后的紧凑型轿车,而是一款旅行车。

真正的Escort出现于1968年,而就在一年之前,福特在欧洲开始了一次重大的重组。英国福特和德国福特合并为欧洲福特。说来这两个曾经的竞争对手的合作得感谢一款车——Transit,也就是今天国内的全顺。

Transit之名在欧洲最初是由科隆生产的Taunus Transit所有,不过将”Transit”作为型号名称的则是在1965年在英国福特和德国福特合作开发。这也是英国福特和德国福特联合开发的第一款车型。Transit同时替代了德国福特的Taunus Transit和英国福特的Thames 400E。而在这次合作之前,英国福特和欧洲福特都很小心地避开对方已有的产品,这也造成了欧洲两大家福特的产品叠床架屋,浪费了颇多资源。而福特的毕生宿敌GM在欧洲则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策略,他们成立了欧洲通用,下辖Opel和Vauxhall两个品牌,但是这两个品牌的车型基本上就是左右舵和车标的区别,一个主攻欧陆市场另一个主攻英国市场,在GM的压力下,英国和德国福特必须联合起来了。

1967年,欧洲福特成立。Escort和Cortina就是欧洲福特最初的两个产品。

1968年,Escort Mk I在布鲁塞尔车展首发。

这款小车不过767kg的整备质量,想来不需多大的发动机来驱动。她采用了900cc-1.6L的直列四缸发动机。

然而,Escort却自此打开了欧洲福特小型家用车患上多动症的先河。从Escort Mk1开始,再到Mk 2一直到Mk6,再到后继者Focus,无一不有那么一些看起来云淡风轻一脚油门下去便打了鸡血癫痫一般亢奋的多动症车型。

打开这个魔盒的,是Ford-Lotus Twin-Cam双凸轮轴发动机。搭载这台1558cc发动机的是Escort Twin-Cam,而她出现的目的是Group 2拉力赛。这台发动机的缸体由福特提供,而腹内则全部由莲花接手,性能非比寻常。

而这台发动机的传奇远远不限于60年代。时至今日,莲花Twin-Cam仍然活跃在拉力赛场。

除了莲花,另一家传奇发动机厂商也开始了和欧洲福特的长期合作——Cosworth。

在莲花主脑Colin Chapman的牵线搭桥下,福特和Cosworth联合研发了传奇的DFV引擎,这颗引擎,连同之后在其基础上开发的北美规格DFX引擎拿下的奖项简直让人头晕:12次F1车手冠军、10次F1车队冠军、2次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6次F3000冠军、10次Indy 500冠军、3次USAC冠军、9次CART冠军。

在Cosworth的加持下,Cosworth BDA 1.6L自然吸气发动机和BDB1.7L自然吸气发动机也装上了Escort,至于Cosworth上身的福特是个什么性格,参考大猩猩。

莲花Twin-Cam和Cosworth上身的Escort,成为了今天钢炮车的精神起源,虽然”Hot Hatch”一词要等到近20年后才出现,而如今认为的钢炮开山祖Renault 5 Alpine、Golf GTI Mk1还要再等5年才面世。

这也成就了赛车领域Escort Mk1取得的成绩。1970年伦敦-墨西哥拉力赛,Hannu Mikkola驾驶Escort Mk1以一个半小时的巨大差距获胜,为了纪念这次胜利,福特推出了Escort Mexico特别版,而装备Cosworth 1.6和Pinto2.0发动机的Escort被命名为RS1600和RS2000——这是代表“Rally Sport”的“RS”两个字母第一次和痴迷这款车的疯子们第一次打照面。

Ford Escort Mexico

英德两国福特的联合产品一炮而红,也迅速推广到了其他地区,除了英国Halewood工厂、德国Saalouris工厂之外,还在新西兰、爱尔兰、以色列、澳大利亚和比利时投产,日本也有进口销售,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汽车工业也是在这时候开始发展,福特六和汽车生产的第一个型号就是Escort。

Escort也因此成为福特在北美以外市场第一款销量破200万辆的车型,欧洲福特的能量开始让人刮目相看。

1974年,Escort Mk2推出。

此时的Escort已经开始具备了后来的方头方脑的“80年代风格”,车身的设计风格趋向于方正,动力方面,老的950cc的发动机只针对意大利的特殊排量优惠政策保留,欧洲其他地区只提供1.1-2.0L排气量的自然吸气发动机。这当中当然包括Cosworth操刀的RS Mexico和RS2000。

在拉力赛场,Mk2延续了Mk1的统治,1975年到1979年连续5年,RAC Rally(后来的英国拉力赛)的冠军被Escort Mk2牢牢占据,甚至在1979年,领奖台被Escort RS1800承包。

不过,Escort的胜利在80年代被终结了。WRC进入了血腥的Group B时代。仓促应战的后驱Escort RS1700T面对的是奥迪四驱军团的绞杀和Lancia的狡诈,直到1984年福特投放RS200。

Scottish Rally, Scotland, 1986. Mark Lovell/Roger Freeman race on the backroads of Scotland. CD#0776-3301-3814-1

RS200是一台中置发动机四轮驱动,专门为Group B量身打造的赛车,只是为了应对FIA的规则弄了200台公开发售。并且,它和Escort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Escort在WRC的表演暂告一段落。这也导致了Mk3 Escort在运动型号上的缩水,只有RS1600i这一款民用高性能型号。至于Mk3的赛用型号RS1700T,在赛场上铩羽而归,没有什么成就。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北美福特,在这一时期也有了Escort。不过和欧洲Escort迥异,采用的是Ford CE14平台,1991年后又转用马自达B平台,末代的Escort ZX2则是继承自Probe。这一系列如今已经绝后,姑且不表。

1986年的Mk4的改动并不算大,而新的高性能系列回归了。XR3i和RS Turbo很好地延续了Escort的多动症气质。这两款车均使用了1.6L CVH发动机,只是一个没涡轮,另一个则是Garrett T3涡轮上身,功率分别达到了105和134PS。

Mk5于1990年上市。然后……热闹了。

都说现在的Focus就是糙,这个糙也是有传承的。上市没多久,就有消费者开始投诉车门出现锈蚀,不过这还算小事,Escort一直引以为傲的驾驶性能也受到了质疑。

相较于当时英国市场上的MG,Escort搭载的HCS和CVH引擎虽然经典,但是性能也已经全面落后,后悬挂也从Mk4的全独立改成了半独立扭力梁。略耳熟……话说Golf Mk7好歹发动机还强化了啊……

于是Escort Mk5让欧洲福特一片晕头转向。于是赶紧上了最新的Zetec引擎救急。而这也让XR3i得以诞生。它装备了一台1.8L的Zetec引擎。同时还有挂着RS之名的RS2000,流用了Sierra上的2.0L 16气门发动机。

一切都是为了改善驾驶性能。Zetec上身之后,Escort的口碑终于大为改观。

不过欧洲福特那帮人,似乎玩上瘾了。

谁都没有料到上市之初就被千夫所指的Escort Mk5竟然会蹦出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百世流芳兼遗臭万年的型号——Escort RS Cosworth。

日常吐槽,习惯就好

福特打造这样一款癫痫病患车型的目的昭然若揭——剑指WRC,重拾Escort Mk2时代的辉煌,完成Sierra RS Cosworth 4×4未完成的封王伟业。只是,时势造英雄,当一个时代逝去的时候,想要延续曾经的故事也变得困难非常了。

此时的WRC已经变成了日本厂商的主战场,Toyota Celica Turbo已经颇具竞争力,Escort RS Cosworth进入WRC Group A的首年(1993年)以第二名惜败于丰田。

然而,1994年仿佛是一个有魔力的闸门。前一年以Evo1试水的三菱在这一年等来了毕生宿敌Impreza,Evo与STi从赛场到街头的20年战争爆发。同样采用了涡轮增压+四驱设计,并且青出于蓝,造就了街头神话。Escort RS Cosworth却被埋没于历史之中,在如今中国稍懂车的都能将Evo和STi说得头头是道,却鲜有人知晓当年的这辆疯子。如今在三菱颓势,Evo退市的今天,STi却迎来了Focus RS Mk III,这也算是这场角力的延续了。而且从辈分上说,福特比三菱和斯巴鲁都要大,Escort在WRC割韭菜的时候Evo和STi连卵都还没得。

1995年,Escort Mk VI,也就是最后一代Escort,其实是Mk V的改款而不是全新设计,不过还是老规矩,RS之名如约而至。Escort仍然有RS2000高性能型号。

不过,此时欧洲大地的汽车市场已经今非昔比。Escort曾经能随意收割老迈的甲壳虫的对手,能够与欧宝Kadett分庭抗礼,时过境迁,大众已经拿出了Golf并且发展到第三代,以惊人的速度攻城略地,而欧宝也以Astra取代Kadett,加上Vauxhall双标在欧洲玩得很溜。Escort已经垂垂老矣。

Escort在1998年谢幕。虽然她一直在南美生产到2004年,而低端型号在欧洲一直生产到2000年,终结的那一刻还是随着一个全新的名字而来了。

Focus。

新征途

1998年,Focus Mk I作为福特全球战略的最重要的一颗棋子正式面世。

还记得曾经的美规Escort吗?自Focus发布之后,便不再有美规和欧规的区别,北美销售的Focus同样来自欧洲。

欧洲福特成为了福特全球化的拳头。而操刀设计这款车型的是著名的设计工作室Ghia,当时已经并入Ford。而之前发布的Ghia Focus Concept概念车,简直是惊世骇俗,在今天看来都很前卫。

在Ghia的操刀之下,欧洲福特的这一代车型——Cougar、Ka、Focus、Fiesta Mk IV,都是由一条条紧绷的弧线来塑造车身造型,这在当时的欧洲也是独树一帜,连法国车企都没这么激进。

初代Focus的底盘同样采用了被称作”Control Blade”的双横臂+拖曳臂结构,占用空间更小,但是操控性却颇为不俗,而且价格只是Golf Mk IV的一半多点。

当然,低价、高颜值、高素质底盘必定意味着短板,这个短板到今天都是Focus没办法克服的——工艺和内饰Trim,和同时期的Golf Mk IV相比,Focus Mk I的内饰不论是设计的人性化程度还是观感质感,都差得远。

不过Focus的定位似乎也并非那些对内饰质感很在意的群体。在英国,Focus的风评颇有一些痞气,尤其是高性能型号,驾驶者总让人有一种帮派混子的感觉。

初代Focus的高性能型号却一直缺席。

此时,欧洲福特的最大竞争对手VW已经动手,R-GmbH成立了。他们的第一部作品是Beetle RSi,而第二部作品则是Golf R的开山之作R32。

2002年,在R-GmbH操刀之下,一颗3.2L VR6 24气门巨型发动机被强行塞入Golf的引擎舱,带来的是177kW、322Nm,加上4Motion四驱系统、TCS系统、夸张的包围套件和18寸OZ轮圈,Hot Hatch的战争从热兵器时代进入了核武器时代。

福特那帮不安分的英国人怎么可能坐以待毙,我们是发明Hot Hatch的好伐?Escort RS割韭菜的时候GTI还不知道在哪儿呢。

关门,放Cosworth!

终于在Focus Mk I首秀的6年之后,精神病患者·Focus再次出现了。Focus RS Mk I。

http://www.autogaleria.hu –

Cosworth操刀的Duratec-RS发动机,排量2.0L,涡轮增压。后果?在限制了扭矩的情况下,百公里加速6.4秒。而且由于大颗涡轮的存在,动力输出一如往日的毛糙暴戾。为了对付这样的扭矩,Getrag的M6六档变速箱都没敢用,而是上了更可靠的五档变速箱MTX-75。此外还标配了和R32一样的OZ合金轮毂、R32都没有的Sachs避震机、Brembo制动系统、Quaife ATB差速器和Recaro定制的运动座椅。后果?每卖一辆车福特都得倒贴4000英镑。

Bugatti: 呵呵……小样……

这辆车也标志了一个团队的建立,这就是欧洲福特的RS Team,专门找R-GmbH的麻烦。不过,R32是neng了一把,GTI呢?

RS的价格和性能定位都是对标R32的。于是又是Cosworth,Zetec 2.0L直列四缸强化,但是不加涡轮,功率提升至170PS,匹配Getrag M6变速箱。命名为Focus ST170。

Focus高性能系列的ST、RS放出来了。躲着点,只有MT前驱,当心咬着你……

全套产品线齐活的Focus Mk I和当时的Golf Mk IV形成了对峙之势,也成了福特的救星。从1995年到2000年,欧洲福特的市场占有率重挫25%,而Focus发布之后不久,一直到2004年,Focus的销量都把Golf、Corolla抛在身后,成为当时全球销量最大的车型,甚至在质量稳定性上也颇为不俗,2002年,AutoExpress钦定Focus是德国销售的车型当中1-3年使用期间质量最稳定的。

嘛……确实,车门胶条经常掉,内饰异响穷尽各种拟声词,发动机和变速箱却极少掉链子(除了线束),今天的德原福也是能在让你下赛道掐架上马路买菜用各种响声烦死你的同时绝对不会把你扔在路上的那种好基友。

Focus Mk I也回到了久违的WRC。

1999年,Impreza和Evo的战争方兴未艾,Focus RS WRC出手便连赢两场。不过最后的总积分还是落后,仅仅在一年之后,Focus RS WRC便干掉了Impreza和Evo,不过由于标致突然冒升横插一杠,福特再次错失冠军。此后连续几年,福特都占据厂商排名第二,直到大魔王Citroen+Sebastian Loeb降临赛场,又逢WRC改规格。

好吧,别玩了……让位给Fiesta吧。

2004年,Focus Mk II如约而至。这时的Ford已经消化了Volvo,旗下另有Aston Martin,和Mazda亦展开了更加深入的合作。Focus Mk II便是基于集众家所长的Ford C1平台打造。

说来也有趣,还记得当年引进国内的Mazda 323吗?在Focus之前,亚太地区的福特小型家用车叫Laser,它就和323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一代也是国内引进的第一代Focus。

而Ford C1平台也是枝繁叶茂,在其基础上还有Mazda 3、Mazda 5、Volvo V50、Volvo S40、Volvo C30。2007年Mk II Facelift,在国内作为”经典福克斯”一直销售到2013年。也算是相当长寿的一款车型了。

当然,既然是福克斯,那就必须要让人一颗赛艇才对。

Mk II的高性能系列全面涡轮化。Focus ST Mk II采用了2.5L直列五缸发动机,功率一举达到168kW,突破了RS Mk I的水准。而RS则更进一步,2008年发布的RS Mk II则将ST上的Duratec发动机压榨到了224kW,也就是305PS。而驱动方式竟然还是前驱,众所周知一旦功率超过300PS,再使用前驱,车子就会异常地难以驾驭,出弯稍稍给油,车头就会无可救药地向弯外滑去,然而RS Mk II就这么任性……

就这么完了?

2010年,当年最疯狂的——实际上恐怕也是历史上最疯狂的Focus面世了。

功率被提升到了257kW,扭矩则达到470Nm,嘛,今天的Focus RS Mk III,功率一样,扭矩可只有440。然而这不是它最丧心病狂的地方,今天的RS Mk III可是GKN四驱加持,RS500则一点都不含糊: 依然是前!驱!

我见识过最丧心病狂的前驱车是330PS 420Nm的重改CC,动力可以很轻易撕开一对米其林PSS,RS500开起来什么感觉我暂时还没有概念。

啥?纽北前驱最速?纽北是啥?能吃吗?

限量500台的RS500也是Mk II最后的绝唱了。2010年,Focus Mk III上市,这也就是国内熟知的”新福克斯”。

Focus Mk III全面贯彻了”Kinect Design”,极为动感的外观倒是狠抓眼球,然而标配的1.0L Ecoboost涡轮增压发动机、1.6L VCT自然吸气发动机和1.6L Ecoboost涡轮增压发动机似乎并不够给力。

于是2012年,Focus ST Mk III在英国如约而至。排量和汽缸数虽然较上一代减少,但是输出却进一步提升,2.0L Ecoboost发动机可以输出184kW、345Nm。

不过在我看来,输出什么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点: 第一是MT Only爱买买不买滚。第二是它来到了中国。

于是……我的钱包瘦了一圈。

在我看来,Civic Type-R刷纽北刷得嗖嗖的,却很高冷地避中国市场而行之,有个卵用?拜托各位一天天把纽北神车挂在嘴边的,国内能买得着而且售后无忧的车才有意义好伐?好容易弄了个有些意思的Civic SI才几百台的产量,到哪家4S店一问都是没有后来干脆说停产了。

所以我就冒知乎之大不韪:本田大大的坏了。标榜运动基因就拿出点实际行动来大规模投放SI引进Type-R嘛,在这个全球第一大市场却只停留在桌面壁纸上算个啥。

算了……反正就算是Type-R真引进了这帮人也不会买的。叶公好龙耳。光MT Only一条就足够击败95%了。

在赛车领域,Focus已经不再适合新的WRC赛例,但是它也找到了新的栖身之所——BTCC。

2013年,Focus ST Mk III BTCC披挂上阵,虽没拿过总冠军,倒也算是领奖台常客。当然,老话说赛车这东西,不要太当真。Focus ST赛车在BTCC再威风八面,原厂车真要下赛道和86撕,死相会很难看的……

然而,没有RS的Focus还是残缺的。苦等三年之久,Focus RS终于来了。此时已经是Mk III Facelift之后了。

发动机直接把Mustang Ecoboost上的2.3L涡轮增压发动机搬下来并且打鸡血,这次是350PS 440Nm,不过,这次不再是一对前轮在凶残的扭矩下痛苦挣扎,GKN带来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四驱系统。和本田SH-AWD一样,采用固定3:7前后轴传动比,无中差设计,几乎所有的精华都浓缩在后桥,而更为丧病的是,后桥差速器两侧还各有一对离合器,这就意味着传到后桥的动力可以全数打向一侧后轮。

所以……你是要干嘛?

Focus RS Mk III的驾驶模式除了正常的买菜、运动、撕逼三档,还有一档,很是提神醒脑。毕竟这货是Ken·不会直着走道·板砖大叔协助研发的。

会横着走道的钢炮不再是BMW专美,四驱的RS在漂移时比后驱的M135更稳定。

在Focus RS Mk III引来举世欢呼——没错,是举世,中国也在其中。再一次Ford成了国内手动高性能爱好者的救世主。尽管有限额,尽管得踏上漫漫等车长路,不过总比没有强。

没人关心这货赛道成绩怎么样,能不能跑得过Type-R和法国的RS,足够好玩,国内能买到而且售后网络非常强大绝非雷诺可比,加上定价良心指数比Mustang不知高出凡几,这就足够了,值得用软妹币投票。(虽然估计跑赛道这货会被Megane RS、WRX STI和Scirocco R之流花式吊打……按照ST的经验的话……)

在举世欢呼之中,鲜有人注意到Ford的重组。欧洲的RS-Team、北美的SVT、澳洲的FPV组合成了一个新的机构——Ford Performance,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福特高性能车。

目前,已经进入国内的Ford Performance阵营的车型有: GT、Mustang GT、Mustang Ecoboost、F150 SVT、Focus RS、Focus ST、Fiesta ST,尤其是欧洲福特,一水的手动高性能小车。

一方面是发展到巅峰的Focus,另一方面,终于我们也看到了什么叫……无可言说。

另一款买菜车

从Escort开始,一帮英国人便将曾经英国汽车上那一股子邪性倾注到了这辆本该是买菜车的小车上。从又囧又糙的RS Cosworth,到专治漂移多动症+AE86我不服的Focus RS Mk III,而且从一开始就是严厉拒绝各类自动变速箱。

唯一传出要用自动变速箱的是谣言中的Focus RS500 Mk III,搭配双离合旨在4秒内破百以便调戏各路小牛小马。不过至今也没消息。

熟知Focus背后80年历史的人,看到Escort·买菜用·福睿斯的时候,显然是有些不能忍的。

为了不用Escort大名,还是叫它福睿斯吧。

其实这款车的产品力并不算辣鸡,虽然动力性能我是忍不了,虽然这外形以我一设计师的眼光来看毛病多多,虽然它的手动版装备的B5A变速箱手感简直就是一团棉花,但是在国内消费者最重视的三个维度: 品牌、空间、经济性上,它都做得颇为不错。尤其是空间,在空间利用率催人泪下的Focus基础上竟然能做出后排相对宽敞甚至可以翘个二郎腿的车,相当可以了。

只是,为何要用Escort之名?

这在我看来有些不可思议。

捷达和桑塔纳之名沿用至今是因为这俩名字在国内知名度太高,高到老幼妇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试问,中国有多少人知道Escort其实是Focus的爹?又有多少人知道Escort尤其是挂着RS的那些车曾经是那么神经质那么好玩?

买福睿斯的人,应该没人知道Escort以及和它一起起舞的80-90年代。那时候国内只知道捷达桑塔纳神龙富康,而不知有Escort。

这样一个在面向的目标市场毫无底蕴可言的名字想不出为何要用。

而在我看来,福睿斯实在是当不得Escort的大名。Escort必定要有神经病RS傍身,变成一台极不安分的小车,而福睿斯,不过是买菜的。而那些在福睿斯上市之初一本正经向公众宣传Escort辉煌历史的媒体文章,简直就是放P。

你们啊,也是大大的坏了……

带着英国汽车工业不安分的基因,高举着运动的旗帜,创造钢炮的精神,在能够买菜的同时,也能打鸡血变身成为拉力赛冠军收割机和乐趣无穷的小疯狗。
斯人老去,80年从不间断的进化产生的记忆和基因却镌刻在下一代的血液之中,并将其发扬光大,直与七朝元老分庭抗礼,却更有一番躁动不安的乐趣。
它的沉睡却被一辆平庸之辈打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还是让它和Colin McRae、Paul Walker这样的英名长眠于地下吧。

安息吧,Escort。RAmen。

Tags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