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9 月
“GT”到底是个啥
- By IanGoo
这年头,名字里带“GT”的车越来越多了,BMW有3/5系GT、Mercedes-AMG和Ford都有车型名字就很嚣张地叫“GT”,就算是日常买菜车Golf也有叫“GTI”和“GTD”、“GTE”的版本。
“GT”这两个字,看起来就带着一股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光环。可究竟什么才是“GT”?
和“Shooting-Brake”一样,GT也有变成包装的趋势。那么,真正的GT又是什么呢?
Contents
GT = Lifestyle
GT确实是一种在欧洲行之有年的生活方式。事情还得从文艺复兴开始说。
众所周知,文艺复兴的思潮是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文化艺术当中寻找灵感。而同样众所周知,古希腊城邦环绕地中海,古罗马帝国更是疆域辽阔,偏偏当时的欧洲人相当信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博雅教育,于是,很多年轻人在接受了必要的书面教育之后,就会开始踏上“Grand Tour”的旅程,遍访欧洲中世纪前的古迹、探访欧洲各地的风土人情,甚至会更深入地学习当地语言、当地特色的文学与艺术,然后还有一路买买买,买的不是鞋子包包或者当地土产,而是拜访当地著名的艺术家,定制艺术品(肖像画、雕塑等)。这些艺术品带回家,还会在自己家的展览厅/花园之类的地方举办“私人旅行成就展”,吸引方圆附近有头有脸的人物来参观,提升自己在圈内的影响力,为日后从政积累人脉和影响力。

好,问题来了,这样的“Grand Tour”,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任何一个当代旅游爱好者都可以给出答案——钱。要不怎么会有“穷游”一族呢。很显然,这种等级的旅游绝对不“穷”,何况是在长途旅行耗资和耗时远比今天多得多的前工业时代。更何况,这些驴友可不像今天去逛逛景点就完事的,还会在途中花费重金去四处定制画作、购买艺术品、学习各种技能、聘用乡导,完事还有个地方开个人展览。这些花费所需的家底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唐代诗圣杜甫写过一首诗,浓缩了自己青年时期四处游历的经历,标题就叫《壮游》。于是,国内一般也就将“Grand Tour”翻译成“壮游”。但是我认为,这东西真正的内核应当叫“壕游”。听起来像是炒菜用的。
可想而知,能够支撑起这种“壕游”的,自然是大户人家的孩子。放到当时的欧洲语境,这些人就是贵族子弟。
在欧洲,贵族的生活方式是广大人民群众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对象。但是,高昂的花费是拦在普罗大众面前的一道深沟高垒。
直到工业革命。
19世纪中期,铁路已经覆盖了欧洲大部地区,蒸汽动力的火车让欧洲自由行变得不那么高不可攀。于是,大量的平民(当然也得是平民中的有产者)也加入了壮游的行列。瑞士现代主义巨匠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就是在自己游历欧洲的过程中来到了德国,和很多壮游者一样,他沿途也在学习各种东西。当时德国的德意志制造联盟(DWB)声名显赫,他就来到了DWB领军人物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开设的AEG设计公司工作,并且在那里遇到了另外两位德国同事——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和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现代主义四巨头之三都在这里。
不光是平民有产者,女性也加入了其中。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妇女教育的一部分就是由家族中的老处女带着年轻女性前往意大利游历,这种风潮一时成为时尚。
汽车时代的GT
二战结束后,进入50年代,随着欧洲经济的复苏,“游历欧洲”这一老传统也随之复活。此时汽车已经开始逐渐普及。但是,很显然,对于先富一代来说,战后四小强(VW Type 1、Citroen 2CV、Renault 4CV、Fiat 500)是难以满足“舒适、快速、携带不少行李遍游欧洲”这样的任务的。常规的家用车功率实在是低,而且也不够舒适。它们只适合让中低收入家庭用于城市代步,却难以满足高收入人士游历欧洲的需求。
于是,1951年,一款划时代的车型诞生了——Lancia Aurelia B20 GT。

这并不是历史上第一款带有“GT”名字的汽车——第一款号称“GT”的是1929年Alfa Romeo 6C 1750 Gran Turismo。6C 1750 GT是由赛车工程师Vittorio Jano设计的,而在20年后,他再度出山设计了Aurelia B20 GT。6C 1750 GT虽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GT”的特征,但是它出现的目的和现代GT是一样的——提供快速、高性能的长途旅行用汽车。20年后的Aurelia B20 GT则奠定了现代GT的特征——前置发动机为后部流出了较为宽裕的后备箱空间、仅供二人乘坐的客舱空间紧凑但舒适、强大的性能可以在公路上纵横驰骋,同时又提供了相当不错的舒适性。
现代的GT,大抵就是这样一个定位。
在之后的70年间,诞生了很多这样定位为“GT”的车型,基本的特征都是这样:
- 前置发动机,拥有较大的后备箱空间
- 双门双座设计
- 动力性能强大
- 舒适性不错(但是这也导致了GT的操控不像传统运动车型那样硬核)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 1954年Mercedes-Benz 300SL
- 1956年Ferrari 250GT
- 1961年的Jaguar E-Type
- Aston Martin DB全系
- 2010年Mercedes-Benz SLS AMG
- 2015年Mercedes-AMG GT
就在近两年,一些后中置布局的车型也开始加入“GT”的阵营。最典型的就是McLaren GT。

虽然是中置发动机,但是McLaren的工程师绞尽脑汁压榨出了150L的前备箱空间,发动机的上方还可以放一些东西,传统的中置跑车可做不到这一点。虽然如此,这样的储物容积还是偏小,前置发动机的AMG GT的后备箱容积可是接近400L。
比较搞笑的是,一些名字就叫“GT”,但是实际上却并不是GT的也有大把,最著名的就是挑战Ferrari的Ford,Ford GT40虽然叫“GT”,但是却并不具备GT的特征,事实上它属于Sports Car。但是为什么Ford要给它起这个名字呢?
这就要说到赛车领域的“GT”了,那又是另一个概念。
赛车领域的“GT”
GT在发展过程中,赛车运动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如现代GT的奠基者Aurelia B20 GT,就是在赛车场一战成名(亚军,仅次于排量巨大的Ferrari),才打出了名声的。
而和“GT”相匹配的赛事,就是那些贯彻了“GT精神”的赛事——它们往往在公共道路上举行,而且距离超长。其中最著名的当属Mille Miglia、Targa Florio、勒芒24小时耐力赛和Carrera Panamericana。

Mille Miglia在意大利本土举办,车手从意大利北部的布雷西亚出发,南下罗马然后再返回布雷西亚,总里程大约在1000罗马里左右(这也是Mille Miglia“千里赛”的名称来源)。长路漫漫,车手间次出发,光是发车就长达数个小时,最后的高性能汽车出发的时候,先期出发的低性能汽车已经在路上跑了整整一晚。Mille Miglia非常危险,Lamborghini的创始人Ferruccio Lamborghini就曾经改装了一辆Fiat 500 Torpolino跑去参赛,结果开到半路就撞进了一家餐厅,所幸无人伤亡。此事故后Ferruccio Lamborghini就对赛车兴味阑珊,不管手底下的工程师和营销员怎么鼓吹赛车对刺激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市场的好处都丝毫不为所动,直到他去世,蛮牛才终于踏上了赛场。
Targa Florio则是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赛道几经变化,长的是环绕整个西西里岛,短的是后期使用的“Piccolo赛道”,单圈长度长达72公里,而且会经过西西里岛山地,一圈比赛多达将近900个弯道,有“绿色地狱”之称的纽博格林北环一圈也只有20多公里、180个左右的弯角。赛程极为复杂,赛道狭窄多弯,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想要完整地开一圈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600多马力的赛车在狭窄多弯的赛道上呼啸而过的时候,它们和路边围观的吃瓜群众之间最多只有一些粗制滥造的隔离带,甚至只有一排干草堆。这导致Targa Florio在1974年被FIA踢出了国际赛事名单,只能作为国内赛事举办。1977年,惨剧再次发生,事故夺去了两名观众的生命,西西里岛地方政府忍无可忍,在比赛进行到第四圈的时候出动警察,强行拦下了所有的赛车,Targa Florio就此停办。
Carrera Panamericana在墨西哥泛美高速公路上举办,它被认为是公路赛事当中最危险的一个,仅仅举办了5年就终止了,仅仅5场比赛就死亡25人,场均死亡率是Mille Miglia的两倍、Targa Florio的十多倍。
唯一一个举办到现在的是勒芒24小时耐力赛,由于距离比较短,可控性、可操作性比较强,勒芒24小时耐力赛至今都在举办,而且相当成功。熟悉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都知道赛场上有两大类技术规格:原型车和GT。GT技术规格按照FIA的要求有下面几个要素:
- 采用敞篷或者硬顶设计
- 每侧至多一扇车门
- 至少两个座位,并且这座位应当沿车身中轴线对称布置
- 存在可以合法上路的“原版车型”且:
- “原版车型”产量至少达到25辆
FIA可没说原版车型得是上面所描述的真·GT。于是不管是FIA GT还是WEC,赛场上都能看到这种:

McLaren 720S属于McLaren的“Super Series”——也就是“超级跑车系列”。McLaren自己的GT就叫“GT”,虽然是中置发动机但是倒也确实提供了不俗的实用性。所以可见,只要是一辆我们平时所说的“跑车”,搬到赛场上恐怕都叫“GT”。
所以Ford GT这样一个非常硬核的中置发动机高性能跑车取这个名字也是顺理成章的嘛,毕竟这来自赛场的规矩。
可即便是这样的宽松的“规矩”,也经常有打擦边球的现象。正常情况下,赛道上的“GT”是将街道车辆改装成赛车,但是不正常情况下——最典型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Group C原型车灭绝之后、现代意义上的P1/P2/GT1/GT2尚未建立起来的这段时间,这段时间的“GT1″堪称群魔乱舞。
地球人都知道Porsche 911,对Porsche比较熟悉的话应该了解911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车型——911 GT1。

看这样子,完全不像一款街道车辆嘛。上高速或者下停车场取卡都贼费劲。然而这还真是“GT1”。ACO在Group C退出之后,引进了BPR GT1规格,FIA随后也跟进,开办了FIA GT赛事,由SRO运营。这个规格有一个很逆天的设定——量产要求:1辆。当然ACO和FIA不是傻子,很快堵上了这个漏洞,要求量产数量为25辆。
很不幸,Porsche在钻规则漏洞这方面简直是前科累累。1968年,Porsche投放917,当时CSI也要求25辆的街道版产量,结果Porsche完全按照赛车标准打造了25辆917赛车,每场比赛结束后将参赛的赛车以十倍于当时911的价格卖出去,一年比赛跑完正好25辆赛车全卖出去,完美符合参赛规则。至于FIA和ACO想到要求25辆的产量,也是被Porsche涮了之后猛然醒悟的结果——1994年,Dauer Sportwagon试图让Group C末代传奇Porsche 962上路,于是Porsche主动跑过来帮忙,改了19辆街道版962,转手又投放了962原型赛车的街道版的赛车版参加勒芒24小时耐力赛GT组别的比赛,将那些迟暮的原型车一顿猛锤之后达成了史上第一次GT和原型车中门对狙取胜的First Blood。
1996年,惯犯Porsche再次开动脑筋——先完全按照赛车的标准弄出了一辆100%的赛车911 GT1,长得当然就是一幅原型车的样子,虽然叫“911”但是除了后副车架之外没有一个零件是可以和911互换的(熟悉的操作),然后将这些标准赛车反向改装成可以合法上路的规格,生产了25辆对外销售(还是熟悉的操作)。
其他厂商有学有样,Mercedes-Benz的CLK GTR/CLK LM、丰田的GT-One、日产的R390都玩上了这样的套路,直到被套路得深恶痛绝的FIA直接Ban掉了这些乱七八糟的“GT1”,改为GTP,后来又并入原型车组别,这样的伪GT1的歪风邪气才算是彻底杜绝。
和Coupe、Shooting-Brake一样,GT是一个被营销话术玩坏的词,它被玩坏得更早,也更惨。早在1970年代,连掀背车也开始叫“GT”了。以至于今天,“GT”真正的含义变得无比混乱。
随着汽车性能的突飞猛进、城市化的提高等工程、社会因素,以及高端购车者的年轻化——他们更追求刺激,像DB9这样真正的GT的未来并不算乐观。以至于Aston Martin这样一个老字号GT厂商现在也在进行转型,未来的产品线将对标McLaren,可能会全系列中置化。而电气化更是让“发动机放哪儿”这样一个本来非常根本的总布置问题变得不再是一个问题,除了车门数量和本能的续航焦虑、充电时间焦虑,Model S P100D不论是动力还是储物空间、舒适性(特指噪音)都是一款非常够格的GT——但是没人认为它是正统的“GT”。
“趋势”这个东西会杀死很多,正统GT恐怕也在它的黑名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