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27

7 月

X系车:伪命题?洗脑术?

  • By IanGoo

我开一福特。

不少人听我说我开的是Ford之后,反应是:“哦,美系车……”

我说我开的是进口车。

“哦,美国原产啊……”

可是我看到的是这个啊:

制造国/生产厂:德国/萨尔路易总装厂

嗯?怎么回事?

“美系车”福特,还是进口车,竟然是德国制造?

汽车的全球化

早在一战之前,Ford就已经开始了在欧洲的扩张。Ford在1909年成立了英国支部Ford of Britain,1925年成立了德国支部Ford of Germany,二战结束之后,1967年,这两个欧洲支部合并成为Ford of Europe

Ford of Europe和位于密歇根州迪尔伯恩的Ford Motor Company除了股权与商标的联系之外,基本就是两套完全独立运营的班底。

我们可以看一看欧洲Ford和北美Ford的产品线,就能看出来有趣之处:

Ford of Europe

  • B-Max
  • C-Max
  • Galaxy
  • S-Max
  • Transit/全顺
  • Ka
  • Fiesta/嘉年华
  • Focus/福克斯
  • Mondeo/蒙迪欧
  • ECOSport/翼博
  • Kuga/翼虎

Ford Motor Company N.A.

  • GT
  • Mustang
  • F-Series
  • Ranger
  • SuperDuty
  • Edge/锐界
  • Expedition
  • Explorer/探险者
  • Flex

可以看出,欧洲福特与北美福特的产品有着很大的区别。欧洲福特的大量车型都在国内有售,而北美福特一看就很美式——中大型/全尺寸SUV、Pony Car,以及Ford旗下最顶尖的超级跑车GT。

事实上,在目前的Ford全球战略框架“One Ford”当中,欧洲福特已经成为了急先锋。他们的产品能够满足欧洲、北美和中国这三个规模最为庞大的市场的需要,而北美福特的车很难在北美之外受到欢迎。

那么问题来了,一辆由德国人构建基本架构(科隆欧洲福特研发中心)、由英国人进行运动化调校(Ford Performance的钢炮部门原来是英国RS Team)、以欧洲人的口味为优先、面向欧洲市场,并且在英国常年雄踞汽车销量榜榜首的这么一辆车——好吧,是Fiesta,能算是美国车吗?

显然不能。

同理,Toyota Tacoma除了挂了一个丰田的车标,同爱知县丰田市的总部基本就没什么联系了,它是口味很正宗的美式大皮卡。朗逸和宝来只面向中国市场、由中国设计师和工程师团队主刀,是挂了大众标的中国口味汽车。

这还是不涉及换标的情况。

如果涉及贴牌车,那情况就更好玩了。这手最六的当属Ford的万年死对头GM。

这辆车可以说是上海通用在国内攻城略地的大功臣。在GM的地位大致可以和大众的桑塔纳和捷达相当,叫别克凯越。

提起这车,不少老司机都摇头:哎,车是皮实,但是油耗太高了,没办法,美系车嘛……

且慢……

有个雪佛兰就算了,怎么还有换铃木……还有中间那个是什么?

那个牌子叫大宇(Daewoo),韩国的汽车品牌。这些品牌都有一个共同点:为GM全资所有,或者GM控股。这些各种品牌的“凯越”,哪个才是原版?

答案是中间的那个。最原始、最正宗的“别克凯越”,叫Daewoo Lacetti。在中国,这款车贴的是Buick,在北美贴的是Chevrolet,在英国和日本贴的是Suzuki,在韩国还是保持本土品牌Daewoo。

这就是GM惯常的做法:平台化战略+多品牌战略。GM旗下有多个平台,这些平台有些来自GM核心企业,有些是在收购车企的过程中被整合到GM产品体系当中的。平台直接催生产品,而产品会根据各个地区的品牌价值贴上不同的品牌销售。比如在中国,人们比较认Buick,那么韩国的Daewoo就会被贴上Buick销售。同理,Opel很多车型到了中国都被挂上了Buick。

所以,汽车的“国籍”说得清楚吗?

说不清楚。

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很多公司注册地点和总部地点根本对不上,船只的船籍和业主的“国籍”也经常对不上。

很多人也是这样,经常有X籍Y裔这样的说法对吧,好好好,这些政治上的问题先撇一边,国籍是政治,但是血统总不能玩滑头吧?汽车是否也可以追溯血统呢?

错!

追溯汽车的血统?怕是想瞎了心。因为现在的汽车,无一例外,都是超级杂交混血儿。

技术共用

我开着一台次顶配福克斯。我还有一同事,开一1.6L的Mazda 3星骋。

马自达!日系!

ε=(´ο`*)))唉

其实打开机舱盖看看就明白,发动机、蓄电池、保险丝盒、进气风箱之类东西的布局一毛一样。

那是因为马自达3星骋和福克斯一样,使用的都是福特C1平台。同样使用福特C1平台的还有:

  • Ford C-Max
  • Volvo S40
  • Volvo V50
  • Mazda 5
  • Volvo C70
  • Volvo C30
  • Ford Kuga
  • Lincoln MKC
  • Mazda Premacy

基本上,马自达、沃尔沃、林肯都有使用福特C1平台。

再看这台2.0L EcoBoost发动机,那更是万金油。使用的Ford之外的车型包括:

  • Volvo S60/V60
  • Volvo V70
  • Range Rover Evoque
  • Lincoln MKZ
  • Lincoln MKC
  • Land Rover Discovery Sport
  • VUHL 05
  • Radical SR3 SL
  • Zenos E10

最后三个知名度很低,放图就明白了:

用看的就知道这些都是狠角色。但是它们和钢炮Focus ST、SUV Range Rover Evoque、买菜D-Seg车型Mondeo用的是一样的发动机。类似的故事还有KTM X-Bow,一辆Track Day Car,装备的就是VAG的EA888 2.0TSI发动机。

这些主机厂,Ford是美英德并举、Volvo来自瑞典却有个中国后台、VUHL来自墨西哥(那三个傻缺出来挨打)、Zenos和Radical都是英国厂商,KTM来自奥地利而且本业是摩托车。

乱不乱?

再往下细分,我一德国造的美国品牌的车,用的还是日本的火花塞呢,怎么算?

汽车,基本上没法算“国籍”,也没法算“血统”,它们都是属地球的。

原因很简单。

制造巅峰

汽车,是制造业的巅峰。这是毫无疑问的。

比它复杂的,比如飞机发动机,产量没有汽车这么大;产量比汽车更大的,比如圆珠笔,没有汽车这么复杂。

光是设计这么一个东西,就足以让数千上万人的研发团队吐血,完事了还要把这东西以一分钟一辆的速度从生产线上面开下来。这是什么样的工业挑战?

因此,现代汽车工业就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样子——全球协作、供应商与主机厂互相配合、主机厂与仓储物流互相配合,制造一辆丰田,所涉及到的厂商绝对不止丰田一家,还有无数的供应商,其技术来源也多种多样,绝不只是丰田的人在做研发。

因此,汽车,必定是血统复杂、来源多样。一辆车,可能钢板来自德国品牌ThyssenKrupp却实际上由鞍钢生产,变速箱来自日本Aisin,电控系统来自德国Bosch,玻璃来自中国福耀,灯泡来自荷兰Philips,制动来自意大利Brembo,轮胎来自韩国Hankook。

再说了,一个工业产品,讲究出身?啥意思?有意义吗?好用不就成了?

销售说:嗯,很有必要

你以为所有消费者都像你那样,对每台车的八卦史都那么清楚啊?你以为一般消费者面对一台别克的时候能说得出来这是韩国车还是德国车啊?

人在面对一大堆纷繁芜杂的东西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分类归纳。

那,以什么来分类归纳?以车身型式?

拉倒吧,有几个人能分清楚旅行车和掀背车之间的区别?又有几个人能明白现在这些看起来高大威猛十分唬人的“SUV”根本就下不了野地,和真正的“越野车”完全是两个概念?至于捷豹XK、福特野马和敞篷911,一概都是“跑车”,什么是Grand Tourer?什么是Pony Car?什么是Coupe?什么是Cabriolet?什么是Spider?什么是Drophead?听不懂啊……

最简单的,便是国籍了。而且以中国长期对外艰苦抗争的历史,对“国籍”这个概念,那是相当的敏感。

至于国籍怎么定?看品牌呗,品牌总部在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了。

于是所有的福特都成了“美系车”,不管它是来自德国科隆,还是美国迪尔伯恩。所有的丰田都成了“日系车”,也不睁眼看看日本人会喜欢眼前这辆体态大得吓死人、装着一5.7升超级巨肺的皮卡吗?这明明是美国人的菜好吧?更有一位大叔,津津乐道于自己的“意大利车”,说意大利的车内饰就是精致,比那些五大三粗的美国货高到不知哪里去了。一问是什么意式小资情调小车?答:菲翔。我忍了一路没告诉他菲翔就是道奇Dart,正是他很是鄙视的“五大三粗的美国货”,更没告诉他菲亚特早就和克莱斯勒搅和一块了现在叫FCA。

这种完全不知所谓的“归类”,加上销售的添油加醋和消费者之间的口口相传,便形成了汽车领域的Sterotyping。

“日系车”就是省油、省事,但是车身轻钢板薄开起来发飘安全性不好。“美系车”重、钢板厚、开起来扎实耐操但是油耗大。“德系车”价格贵,但是操控动力都很好。“韩系车”性价比高但是比日系车更省料,容易坏。英国车就是豪华、舒适、贵。

天哪……

开起来相当“稳当”而且油耗给人2.4升自豪感的凯越,来自韩国。最新一票中级家用车,最轻的竟然恰恰是来自美国的雪佛兰迈瑞宝XL,怒刷纽伯格林北环的思域Type R竟然挂的是本田的标,同样怒刷北环的梅甘娜RS竟然挂的是雷诺的标,来自“造的车不会拐弯”的美国的道奇蝰蛇ACR-X和来自“造的车发飘”的日本的GT-R R35将一票德国造保时捷收拾得服服帖帖,回到前面大战北环的梅甘娜RS和思域Type-R,到头来却被德国造大众GTI Clubsport S背后一记冷枪统统干掉。擅长打造“移动宫殿”的英国人竟然也……看看纽伯格林北环民用车圈速表最上面一行,是一台来自英国的Radical SR8LM,画风和上面提到过的SR3SL差不多,谁会想到英国竟然是这个星球上的赛车技术、车队资源、赛道资源、车手资源第一大国,连拥有法拉利、蒙扎赛道、伊莫拉赛道的意大利都得靠边站?

这些“内幕”,消费者都不知道,而在汽车文化、赛车文化如此稀薄的中国,消费者也不会去了解。于是有了这样的话:

看看我们的德国狼堡进口朗逸,大众品牌、德国技术,值得信赖!

我们也都知道德国的机械制造业水准极高,买个电钻电起子第一个想到的牌子往往是Bosch,提起二战的海上怪物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在英国围追堵截下硬挺了好几天还打沉了欧根亲王的俾斯麦而不是一炮没放直接挺尸的大和尽管后者排水量更大,至于集最先进的技术于一身的战列舰最后的辉煌依阿华级,除了密苏里号上签了个字之外基本不怎么有人记得。在汽车领域更是辉煌无比,奔驰直接就是“汽车的发明者”,在战前就以“Silver Arrow”的身份与英国绿、意大利红三足鼎立于Grand Prix赛场的德国车队,还有不限速的Autobahn……在这样的认识环境下,一个德国汽车品牌最简单最省事的宣传手段就是大力宣扬“德国制造”的神奇与德国制造业的科技水准。

于是我们便听说了青岛下水道的故事。

虽然早期干式DSG在拥堵工况下并不那么靠谱,虽然涡轮增压发动机并不那么适合绝大多数温柔派驾驶者,但是营销很成功。

风水轮流转,现在轮到销售们大吹特吹“日本工匠精神”了,与德国靠猛堆高技术不计成本强推的形象不一样,日本的车企被包装成一个干瘦但是精干、睿智的老工匠,虽然没有德国工业机器人那般以精准到微米的精度一丝不苟执行每一个指令,但他却靠几十年的经验,用手掌的体温去感受冰冷的车身钢板,哪怕一丝一毫的不平整都在他的眼前无所遁形。他们用人特有的细心去严丝合缝地安装每一个零件,不求绝对数据上的精确,却追求最终结果的优秀。

所以日本车更加人性化、更加良心、品质更好、故障率更低……

去他妹夫……

戴姆勒和丰田怎么搞基技术合作忘了吗?丰田的焊装厂里一样是密密麻麻的机器人在那里挥舞手臂所到之处火花四溅好吗?奔驰每一台AMG发动机才真的都是全人工装配并且做到一人一机而且要签名留念的好吗?说丰田的工厂连钉子都不许掉地上的那位,我在丰田工厂被钉子扎过脚,倒是你们一脸鄙视的大众工厂真有尽可能不掉钉子的操作要求好吗?真要说“工匠”,劳斯莱斯工厂这位专职绘制车身肩线的老先生表示你们都是辣鸡,车主要画个Facebook的赞我随手就来。

劳斯莱斯的手工“工匠”,那才真是高手如云,从木材切割贴片,到座椅皮料缝制,都是各个领域里专家级的人物。见过劳斯莱斯宣传自己的“工匠”精神吗?恐怕它根本不需要这么做。只有需要宣传的厂商,才会吹这份牛。

为了捧自己的品牌,便捧起这个品牌所属的“国家”,为了踩别的品牌,便踩别的品牌所属的“国家”。于是闹剧一再上演。

大众柴油机排放作弊之后,关不上门的西门子、噪音巨大的博世全挖出来了,恨不能将德国制造丢进茅坑而后快,结果没两天三菱玩脱了,估计是同样一拨人,纷纷表示三菱这种在日本都快垫底的车企还能算成功日本企业的代表嘛……那意思就是宁可开除三菱的日本国籍也要保证日本汽车的纯洁性咯?还有富士重工的水平对置发动机在沃德拿奖拿到手软的时候,一提“日系车”发动机必提富士H4,最近两年也不知是不是研发步伐落后于欧洲车企,日本车企在沃德十佳发动机榜单上彻底消失,于是口风一致变成了:沃德十佳发动机就是那帮欧美人自己玩的没什么意义。

看着这帮网络销售员上蹿下跳的,真的很带感啊……

一切的一切,都是营销,都是误导,都是盲从,都是……

洗脑。

具体车型,具体分析

如今,开地图炮是会引起众怒的。但是为什么在汽车领域开地图炮依然那么多呢?

不是每个东北人都是黑社会,不是每个河南人都是小偷的道理大家都懂,可是为什么不明白不是每辆“美系车”都沉重耗油,不是每辆“日系车”都发飘,不是每辆“德系车”都硬邦邦不舒服呢?

所以我一贯主张:问我“X系车”怎么样,对不起没什么好说的。如果和我讨论马自达阿特兹2.5L的驾驶感受如何,我能说一下午并且表示在前驱中级车里它开起来比迈腾还要爽快操纵更加灵敏。

每一款车都是有生命、有灵魂、有个性的,偏偏要给他们扣一个“X系”的帽子横加总结,简直是无比简单粗暴。就像作为东北人的你,愿意被扣上“黑社会”的帽子吗?

说车,就说具体的车型,而不要空谈“X系”,更不要被营销牵着走,这才是更加理性的态度,也是更进一步积累汽车知识的基础。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