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8 月
我们有“汽车文化”吗?
- By IanGoo
中国的汽车工业堪称21世纪初的奇迹:
2008年起,汽车产销量超越美国,至今都位居世界第一。
2016年起,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超越美国,至今都位居世界第一,并且打出了全球最为激进的新能源汽车鼓励系列政策。
但是对中国汽车工业和市场的负面声音也一直都没有停过。
产销量做大了之后,有人说中国品牌的设计不行。然而现在连我们在合资公司工作的都认为领克足以让海外品牌感到紧张,蔚来在取得BEV先发优势之余,在人机交互方面也非常领先。
于是又有人说赛车运动赶不上。然而CRC、CTCC越来越发展壮大,程丛夫、马青骅为代表的中国车手也逐渐引起了车坛的注意。
于是又有人说中国品牌没有性能车,然后前两天03+发布了。
于是又有人说中国没有汽车文化。
在中国干汽车怎么就这么难呢?
而且讲真,工程也好,设计也好,这些方面方面都还好说,差距虽然在缩小,但是差距也确实客观存在——比如造型设计领域,细节方面的打磨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是说中国“没有汽车文化”,那就不光是在打国内汽车从业者的脸了,而是在打所有汽车消费者的脸。
且慢,在说我扣帽子+五毛之前,不妨先接着往下看。
Contents
“文化”是个啥?
一个国家有三根支柱——政治、经济、文化。前面两个的定义都很好理解。但是,“文化”?
我查出来一个让我啼笑皆非的“定义”——
“文化”是除政治与经济之外的人类活动及其产品。
某度百科
左手的定义是啥?
左手是除了右手之外的另外一只手。
我瞎写的
不过我们不妨想一想,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政治无处不在,像是BGM,它构筑了社会这个大房子的框架结构;经济,很好理解,需要赚钱——不管是上班,还是做生意,都是在搞经济,买买买也是在搞经济;那么剩下来的是什么?
除去一小部分特别有追求的人会思考科学、哲学之类的问题之外,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就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这些是什么?
生活。
换言之,文化是一种立足于生活方式之上的东西。所谓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南昆北戈东柳西梆,都是文化之于生活的体现。
简单点说——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的一种提炼、总结和演绎。
一切“文化”标签的东西,都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一个比较典型的吃货,我们就来聊一聊我种花家最有资格谈的一方面文化——饮食文化。

世界上的所有菜色,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系——法国菜系、土耳其菜系,以及中国菜系。但是就我个人而言,将中国菜系和法国、土耳其相比,实在是有些憋屈。
法餐的套路还相对丰富,土耳其菜系的主力是烧烤(考虑到宗教因素食材限制还多),但是在中国大系的面前,规模真的很小,且不论日本菜这种独树一帜的体系,光是现在中国境内就有川鲁粤淮扬等等菜系,各个菜系之间的差别足够构成法餐和意大利餐之间的差别,除了这些相对正式的区分,还有烤串火锅以及红烧肉西红柿炒鸡蛋之类的通行全国的家常菜。
所以说起吃文化,中国要是排第二,法国也得掂量掂量敢不敢站第一。
可问题就来了,作为中国人,我们平时会考虑和讨论“中式饮食文化”的问题吗?
并不会吧。我们举几个食材的例子:
- 松花蛋
- 鸡爪子
- 猪腰子
- 大肠
嗯……很奇怪吗?菜市场里都有卖的,只要是正常收入水平的中国家庭的餐桌上,也经常出现这些哥几位的身影。什么皮蛋豆腐、豉汁凤爪、爆炒腰子、溜肥肠什么的,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吃食。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东西只不过是一个加什么料下什么锅的问题。
但是碰到带骨头的肉就无从下嘴的欧美人士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一定会一脸猎奇的表情。包括那个站在食物链顶端的英国男人,拿着松花蛋的手也在颤抖。

作为全球数一数二的大吃国国民,我们却很少对自己平时吃的东西背后的“文化意义”展开思考,反倒是在讨论其他流派的饮食(日料、法餐)时有“文化”意义上的思考——反过来也一样,日本有“中华料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餐),美国有“左宗棠鸡”(这个连中餐的边儿都不搭),为什么?
文化的不自觉性
因为大吃国国民天天吃中餐已经吃得毫无感觉了。
同理,鱼生饭团什么的,日本人也吃到毫无感觉;披萨Pasta什么的,意大利人也吃到毫无感觉。这些食物在每天端到各国吃货的跟前的时候,他们的内心都毫无波澜甚至有些无趣——因为这些“饮食文化”,在本国国民看来,都只不过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只有当跳出一个生活习惯的圈子到另一个生活习惯的圈子里的时候,才会感觉到这种“文化差异”。
所以每个漂在海外的吃货,都有一个无比爱国的胃。啤酒肘子加香肠吃一天还行,吃一个星期就会开始怀念干豆腐卷葱蘸大酱,从而从中感慨到还是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光火锅就有那么多种花样。
文化的绚烂,只有当跳出这个芝兰之室的时候,才能品出来。在一个文化氛围当中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文化”的感知,有的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而已。抬起头,看到另一个文化氛围的光芒,就取下一小块来装点自己的生活。殊不知,那里的人们也在看着这里的光芒,取下一小块来装点自己的生活。
这就是标榜“汽车文化”的感慨的现状。
提起“美式汽车文化”,想起的一定是皮卡和Pony Car。可现实是什么呢?
Pony Car起源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一大帮年轻人,穷又想飙车(那时候相对平价的Porsche 356在美国也不便宜),Ford遂顺势推出了缩减尺寸版本的Muscle Car,发动机依然硕大,但是由于尺寸缩减,价格也顺势降低,深得他们的青睐,遂一炮而红。
皮卡呢,这是另一个故事了,由于鸡税的存在,美国的商用车市场事实上存在一道极高的贸易壁垒,除非在美国建厂,否则进口极不合算。大众的T1和T2是鸡税的直接受害者。而美国除了城市之外的广大村镇地区,居民居住区与商业区之间距离很远,加上人工成本高、物流也没有中国这样覆盖全面,因此,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动手解决,而皮卡就是这种万物皆需DIY的大环境下的必然产物。
在中国,一个办公室民工花了两年工资买了一辆皮卡,坐上皮卡,幻想自己是一个穿着皮衣的美国牛仔,开着皮卡奔驰在无人的66号公路上。
而此时的大洋彼岸,说不定真有一个穿着皮衣的美国牛仔开着皮卡在66号公路上狂奔,因为农场的牛棚被龙卷风掀了,他得赶去金五星采购木板钉子赶紧回去修缮。
而和中国的办公室民工生存环境类似的美国大城市办公室民工,只要自己开车,基本上也都是普通的轿车或者SUV,丝毫没有新意。
至于今天的Pony Car,他们已经很诚实地在卖情怀了,至于性能……Super hatch的巴掌已经快抽到脸上了。
所以中国的汽车文化是什么?
建设一国的汽车文化的主体从来就不是洋洋洒洒下笔千言的车评人,不是从来都占不到主流的“汽车爱好者”,甚至从来都不是我们这样的大型汽车制造商。
这个头衔,属于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没有时间/不会/不想在各类自媒体频道上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不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XX车就是好YY车就是工业垃圾”,他们只会用自己的钱去投票。
Focus顶配/次顶配手动挡大法好?对不起,一年得票数才三位数,凄惨。
他们是开着五菱宏光的装修工人,他们是开着朗逸上下班的普通上班族,他们是开着GL8去机场接客户的企业,他们是开着M-B去谈判的生意人。
他们才是汽车文化的创造者。
所以,中国的汽车文化的集大成者——

低调、务实,这不也正是中华文化所推崇的精神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