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7 月
浅谈汽车外观改装流派
- By IanGoo
为什么要改车?
在汽车社会成型比较早的国家,改装是一种很常态化的东西。
原因很简单——车厂要面向那么多消费者,显然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人的口味——不论是动力总成、变速箱标定还是造型设计,都只能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让它尽可能适应“多数人”,而不是“所有人”。
后市场正好填补了这里的缺口。在后市场的汪洋大海当中,有经验的用户可以寻找到自己更偏爱的风格,对原厂车进行修正。
原厂车,终究还是大锅饭。后市场,大致相当于自助调味。
另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对“原厂改装”的放开。这就意味着主机厂有更多的机会去设计、制造、销售一些后市场件,在“原厂质量”的基础上,满足消费者更多的个性化需求。事实上,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几个改装展会,都日益得到了厂商的重视。
比如奥地利的GTI Treffen am Worthersee。
原本,这只是一群GTI车主在奥地利沃尔特湖畔举办的小趴体,但是,随着参加趴体的群体日益壮大,终于,GTI背后的大老板——VW强势进驻,将这个民间活动变成了官方活动,而且变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大众集团主题改装集会。其主体也超越了改装,很多大众集团的新车都会选择在沃尔特湖畔露脸。

欧洲的改装风格多以“Performance Kit”的形式进行,买回一整套套件,装车,一键超频。而美国和日本则更多地是全面DIY,汪洋恣肆。SEMA和Tokyo Auto Salon就是这两个地方的改装风格的集中代表。


这样的前提下,设计师自然需要先了解改装,才能设计这样的“改装件”。
演员的自我修养:高仿与Replica

这是啥车?
摘掉眼镜,眯起眼睛或者没好好瞧的话都容易脱口而出——GT-R嘛……
瞧好了,那个红色的字幕并不是标志性的“R”,而是一个“K”。而且动脑子想想,CBA-R35出过Cabriolet车型吗?
在日本千叶县成田市(距离东京都只有50多公里,也就是成田国际机场所在地),有一所非常神奇的高校——日本自动车大学校(Nihon Automobile College,缩写还是根据创始时的英文名为NATS),专门培养汽车相关人才。这所学校里有世界上独一份的专业—— カスタマイズ科,也就是改装专业。上面这辆GT-K,其实就是NATS改装专业之手。
为什么叫GT-“K”呢?因为这辆车的壳子底下,是一辆K-Car小跑车Suzuki Cappuccino。
高仿,就是这样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改装流派——一眼看上去,仿佛是某辆车,但是只要稍微上点心,就能看出里面的破绽满车都是。
这并非高仿改装的操刀者水平太次,而是有意为之。高仿的核心精神就是我让你觉得这辆车是某个别的车,但是又在别的很多地方提醒你别当真,我这是闹着玩的。
这也是“高仿”和Replica之间的主要区别。Replica会尽一切可能劝说观众:这就是XX车型。

就比如这辆大牛吧。如果和周围的人做一下对比,就会发现——这辆大牛是不是太小了?虽然跑车都不大,但是Murcielago怎么也是牛家的旗舰V12车型,尺寸其实是很不小的。
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这两Murcielago的壳子下面,是一辆丰田MR2。
Replica追求的就是乱真。因为采用了中置后驱的动力总成布置,MR2这样一辆小车就成了Replica的重灾区。除了Murcielago,还有诸如Jaguar XJ220、McLaren F1乃至Bugatti Veyron的Replica套间可供出售。
还有另外一种“Replica”,不过这种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比如国内的思铭,采用的是日规Civic的设计,于是,很多JDM爱好者淘来全套Civic Type-R FD2的外观套件,加上一个红底H标,将思铭改成了JDM Civic Type-R,更有甚者还有换上K20A发动机的,从里到外都向FD2看齐。
不过,高仿也好,Replica也好,都是在模仿已有的车型。下面的流派,则更多的是车主自己的表达方式。
二次元赛高:痛车
如果二向箔被丢到地球,日本大约可以幸免于难。
11区的二次元文化已经渗透到了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甚至很多行政指令都是以漫画形式发布的。
但是二次元+汽车,这样的组合有些奇怪。我能想到的只有《头文字D》。
然而广大11区人民并不这么想。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二次元汽车文化——痛车。
所谓痛车,就是在车上贴上各种大面积的二次元主体拉花,是为痛车。这个词有些奇怪,目前比较靠谱的一种解释是来自日语“Itasha”,这是一个合成词,由“Itai”,也就是“痛”,加上“Sha”,即“车”合成。该词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高峰期。当时,很多高端进口车尤其是意大利车颇受追捧,因此Italia(意大利)+Sha(车)就是当时日本高端车的代表——应该是Ferrari之类的。
而在日语当中,还有一句俗语,叫“ 视线が痛い ”,意思是干了缺心眼的事情被围观群众强势围观恨不得找块豆腐撞死的心态。而在80、90年代,开着满是萌妹的超级跑车刷街的潮流人士实在不多,每次出现都会成为回头率破表的存在,这正是“ 视线が痛い ”的绝佳写照。久而久之,Itasha——“痛车”,就成了这类满是二次元风格的汽车的名称。
痛车最常见的蓝本自然是各类JDM跑车黄金时代的产品,什么GC8、FD2、EP3乃至FC3S、BNR34之类的战神级别的跑车都难逃一“痛”。

当然,还有更强势的:

除了汽车,日本人还“痛”到了火车上:

然而全日空表示:弱爆了。痛车算毛,痛机才是王道。

痛车再怎么花里胡哨,也无非是在车上喷一堆二次元,多数为纸片萌妹。但是下面的这个流派就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了。
夜露死苦:暴走派
在日语当中,“暴走”的含义为“失控”。对此第三使徒萨基尔同学表示有苦说不出。

由于EVA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以至于有人误认为“暴走”一词来自这部动漫。这就不正确了。事实上,早在巨大机器人动漫流行之前,“暴走”一词早已有之。这就是所谓的“暴走族”(Bosozoku)。
暴走族的起源其实很遥远,可以一直追溯到幕府时代。都知道日本有一个很著名的阶级叫武士,职业习武,但是武士也受到诸多限制,武士阶层等级森严,下级武士受到上级藩主的管辖,藩主为武士提供衣食,武士用刀剑护卫藩主的安全,这种管辖制度被称为“藩籍”。有藩籍的人员统称为“藩士”,而武士就是藩士当中操刀子的那一拨。
但是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藩主要是比较穷,武士只能更穷。藩主要是犯了事,或者在斗争中落败,那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了。总之,要么是因为裁员,要么是因为公司倒闭,要么是因为实在是没油水可赚,一些武士脱离了藩籍,这类武士就被称为“浪人”。
这帮人就这么四处流窜,打打零工赚点零花钱,也没有什么阶级立场,行事准则全看自己的心情,个把缺了大德的仗着手中有刀打家劫舍,甚至抢劫抢到了邻国——其中就包括中国,当时正在明世宗朱厚熜治下,也就是大家很熟悉的大明王朝天字第一号嘉靖道长。这帮浪人被国人呼为“倭寇”,当然随着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徐渭等一干猛人的修理后来还是乖乖哪儿来回哪去了。
随着明治维新,武士阶层连同浪人逐渐消失,但是浪人的精神却一直在影响不少日本年轻人,他们一样无视规矩(包括法律),随心所欲,1959年,“雷族”聚会标志着暴走族形成雏形,1968年,暴走族(Bosozoku)正式登场。
早期的时候,暴走族的座驾多是摩托车,他们自然不希望和大街上买菜大妈大叔开一样的小本田,于是,几乎所有的暴走族的摩托车都非常不同凡响。

高得像打鸣时被蛋噎着的公鸡的车头,以及快上天的座椅靠背是Boso-Bike的标志。这还不算最夸张的,排气、前照灯等等皆可改装,反正怎么夸张怎么来。
这就是暴走改装的基本精神——无视一切规则,怎么夸张怎么来。
飙车、街头打架斗殴变成了新时代“浪人”的行为特征,其实说到底就是街头小混混,但是在改装圈,这帮小混混确实是输出了太多的东西,下面要提到的VIP流派也便是暴走派的一个分支。
从摩托到汽车,暴走族对自己的座驾的改装也很符合核心价值观:随心所欲、蔑视规则。想怎么来怎么来,他们的字典里可是没有“视线が痛い“这种概念的,于是暴走派的改装也是真真的群魔乱舞。
需要说明的是,日本汽车改装环境比国内宽松很多,那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上的:警视厅对改装汽车的各方面参数都有极为严格和详尽的规定,比如离地间隙不得低于一个立起的香烟盒(9cm)、不得安装会阻挡视线或者可能伤及行人的突出零部件、排气不得突出车身10mm、急加速噪音不得高于76dB,改装部品亦可以在经过管理部门认证的改装用“指定部品”当中任意选择,而勿需额外申报,如果改件超过了制定部品需求,或者改装后的尺寸、重量等参数超出了各等级汽车的基本规格,则需要申报并按照JASMA规格进行安全检验。
但是下面这些货,摆明了是和法规对着干的。

- 离地间隙不符合要求
- 前面的“铲子”专铲脚脖子显然不符合行人碰撞安全法规
- 排气管伸那么长是准备烧烤吗
- 尾翼遮挡后窗视线
我一眼看得出来的问题就有这么一大堆。很有可能车灯也不合法。
其实暴走轿车还好,暴走卡车那才是让人虎躯一震的存在——

这些辣眼睛的玩意儿反正我是看不下去了赶紧溜。
不过话说回来,暴走族还催生了另一极的改装风格。这就是VIP风格。
无形装逼,最为致命:VIP风格
暴走族做大了之后,就形成了有组织的团伙,这就是黑帮。
这个星球上给黑帮合法身份的国家不多——其中一个——都不用猜肯定还是日本(其实韩国也承认黑帮的合法地位)。只要遵纪守法,并且将所有组织成员登记造册,在警察手上捏着,就可以获得合法的“指定暴力团”认证。
我勒个去都干合法生意了还能叫黑帮……这倒也不奇怪,日本有很多“合法”行业,是传统的大型财团不屑于涉足的。比如赌场、风俗店之类,经营这些合法但是不怎么见光的,很多都是黑帮。
所以现在提起众暴力团的大佬,那都是和大企业老总一样。
到这个份上,自然不能再像手底下那些小混混一样开个花里胡哨的暴走车上路了。当然这个Bee还是要装的,不过,需要装的更加低调。
这就是VIP风格。

VIP第一步:选车。
首选车型当然是各类日本产高档轿车,如Toyota Crown、Century,Nissan的Duke或者Lexus的大房车,甚至这类车被冠以“VIP Car”的名号。除了日本产的汽车,德国豪华轿车也颇受欢迎,但是一般只限于Mercedes W123、W126和W140这样有一定年头的老Merc,BMW和Audi就很不搭调了。至于其他要求,只可用黑白两色。其他颜色可以改暴走风,但是改不了VIP风。
90年代后,VIP改装风格逐渐流传到了日本产MPV或者小型轿车上,但是这终究不是正统。至于买个JP往自家的高尔夫上贴的,省省吧。德国制造的欧洲国民小车和VIP压根就是绝缘的。
第二步:调整姿态。
Dalao们绝对不能就用原厂VIP Car去刷街的对吧。一定要有震慑人的外观。和很多改装流派一样,从轮圈入手。
VIP轮圈的要求:第一,大。20寸起步。第二,闪。一定要镀铬。然后,还需要调整悬架,让整台车能趴在地上。这才有Dalao的风范。
第三部:优化内饰。
其实VIP Car作为价格不低的高档车,内饰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在Dalao们看来,还是完全不够的。VIP改装要的就是一丝不苟、绝对完美、豪华舒适到夸张的内饰。

座椅坐垫必须加厚、加装褶皱真皮、各色灯光,当然,内饰颜色永远都是黑白两色为佳。另外,视大佬的喜好,可以加装茶海或者小酒盅。
最后:必不可少的绳结。
绳结彰显了VIP车主大佬的身份,显然是绝对不能少的。它也是区分各个帮派的重要标识,更是少不了的。
恐高症:Hellaflush
1999年,Mark Arcenal、Andy、Jerry三个亚裔年轻人创建了潮流品牌Fatlace。这三个人都喜欢车,尤其是JDM。而日本又盛行Drifting。一辆漂移车大致长这样:

这三个年轻人从漂移赛车当中得到了一些灵感,开创了这个广为人知的外观改装流派。又名:恐高症流派。其特点是喜欢把车子往地下摁(这个绝对是学漂移车的),摁到什么程度呢?

所谓的“Hellaflush”,是Hell of Flush的连读。Flush做形容词的时候,有“对齐”的意思。
什么和什么对齐?
轮圈与轮眉对齐。
众所周知,一般的汽车,轮胎和轮眉之间是有一定的空隙的。这个空隙是悬架压缩必须的空间,一般的轿车是一拳高度,高性能车型可能是两指宽或者一指宽。但是Hellaflush是不能满足这种高度的。
必须要把轮胎摁到轮拱里面去!
但是,这样一来,日常使用就非常不友好。所以,相当一部分Hellaflush玩家选择了气动悬架。

Hellaflush的另一个要素:Offset is Everything!
Hellaflush除了追求低趴,还追求车身的视觉宽度,让轮圈外延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这就涉及到轮毂的ET。
所谓ET,指的是轮圈中心面与安装面之间的偏距。一般以向内为正值,向外为负值。可想而知,Hellaflush改装玩家希望轮圈尽可能向外够,那就自然是以负ET轮毂为妙。
但是但凡换过轮胎的,都知道换轮胎如果运气不好的话,会导致轮胎蹭轮拱——哪里是“运气”,单纯就是没有选好轮胎。减小轮胎的ET值会导致轮胎包络面(Tire Envelope)外扩,若轮胎包络面与轮拱内侧发生干涉,就会出现轮胎蹭轮拱的现象。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就有可能需要对轮拱进行外扩操作,必要的时候需要上宽体。
另一个重要的数值是轮毂的J值。J值对应的是轮毂的宽度。
换过轮胎的应该都知道,多宽的轮毂(J值)对应装的是多宽的轮胎。比如8J的轮毂,最好搭配的是235宽胎,窄一号的225和宽一号的245也能装,但是最好是分别搭配7.5J和8.5J的轮毂。
不过,Hellaflush是蔑视这些规格的。Hellaflush喜欢用大J值轮毂套窄轮胎,这样会达成一种非常戏剧化的效果: 轮胎被轮毂撑开,这种效果叫“Stretch”,进一步在宽度上加强了视觉刺激,用着205的轮胎却非得用7J、6.5J的轮毂,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会让轮胎的边缘与轮毂边缘分离开。
另一个改装项目就是个把玩家喜欢玩外八字。学名是Camber。一般的性能车多少都有一些外八字,这是为了行使稳定性的考虑。而且越是性能向的车,外八字越明显。但是,Hellaflush的外八字,显然不是基于性能考量,而单纯是为了耍帅。当然,这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外八字的轮胎内侧接地,会导致轮胎偏磨,正常的汽车设计当中会通过轮胎的Toe-Out来抵消外八字带来的偏磨的影响。而Hellaflush这种程度的外八字,偏磨那是一定的了。
Hellaflush的最后一条就是各种贴纸。Hellaflush的贴纸没有统一规格,只要够潮、够吸引眼球就行。

真·恐高症:Low Rider
如果说一辆比例漂亮的车,相当于一个身材很好的长腿欧巴。
结果来了一群Hellaflush玩家,命令这位欧巴蹲下。
结果又来了一群凶残的玩家,发现蹲下去还是不够低,于是他们掏出锯子把欧巴的腿给锯短了。
听起来很血腥,不过这就是Low Rider改装的精髓——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Hella Flush的低趴一般仍然是建立在使用正常尺寸甚至更大一号尺寸的车轮基础上的,而Low Rider则是更为凶残的手法:何不用更小的车轮?

Low Rider就是这样一种偏执地追求低矮的改装流派。然而,“矮”只是Low Rider的一面,它还有另外一面。 那就是——高。
在改装的时候,Low Rider车型需要换装前后车架,车架可以以车身连接点为转轴向下转动,中间的动力来源是液压,于是,Low Rider车型一般都会跳高。
这种让车子之间互相尬舞或者竖一把尺子看谁跳得高在Low Rider聚会当中是非常流行的项目。
Low Rider的起源来自20世纪60年代,也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的美国汽车黄金年代。那时候,类似Pontiac GTO、Chevrolet Impala、Oldsmobile Cutlass等等超大排气量、超宽大车身的极品纷纷进入美国中产家庭,以Pontiac GTO为代表的正统肌肉车也在这时候迎来了黄金时代。
与之一同受益的还有这个时期居住在洛杉矶的墨西哥人。作为第三世界国家移民,这群乍富之人很是热衷于将自己的大排量汽车变得与众不同,其中一个流派就是这类将车轮换成小尺寸,让整辆车趴在地上慢慢蠕动的改装效果,很是引人瞩目。这么一来,他们认为自己也享受到了白人生活。
液压系统进入Low Rider是什么时候已经不可考,但是让沉重的汽车跳舞的作法确实很抓眼球——包括警察的眼球。在各路警察叔叔的围追堵截下,Low Rider最终离开了街头,成为了各种汽车趴的焦点,反倒让很多白人喜欢上了这种本源自墨西哥人的改装流派。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反越战浪潮让部分叛逆的美国人通过Low Rider改装车+和平日落涂装的手法表达自己的诉求。
今天的Low Rider更多是一种玩乐的生活态度,汽车在Low Rider玩家的眼中不是一本正经冷冰冰的机器,它们是喜欢蹦蹦跳跳的大精灵。
有钱,就是可以为所欲为.dub
最后要介绍的是DUB。何为DUB?——爹(Die)有(U)币(B)。
和大洋彼岸的日本的VIP改装有那么一丝丝的类似,DUB从上到下都流露出一种“爷有钱”的俾睨众生的傲慢。但是和VIP又有很大的不同,东方文化背景下诞生的VIP流整体上还是低调内敛的,那一尘不染的车身和擦得锃光瓦亮的电镀轮毂如同一身极为合身却找不到任何商标的定制西装,初看不露锋芒,却在无形中给人一种精神压力——所谓的无形装逼最为致命。 但是,DUB风格却大致是这样——大金链子大金表,大金边眼镜张嘴一口大金牙。
讲真,我说的真不是某大国的总统。DUB的起源正是根植于黑人创造的Hip-Hop文化。
为了渲染气氛大家可以找找Xzibit的Rap音乐一边听“哟哟切克闹煎饼果子来一套”一边看这段更有Feel。
所谓的Hip-Hop,大家可能第一反应是一种音乐流派,其实不止如此。它实际上是在20世纪70年代从纽约的黑人和拉丁裔当中兴起的一种次文化和艺术运动。它的表现形式有Rap、MC、街舞、DJ搓碟、涂鸦、服装、B-Box、街篮等等,其核心精神便是玩世不恭。恶搞、刻意地下三滥、骂街、泼脏话等等都只是这种玩世不恭的精神的表象。
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玩世不恭,与当时黑人极为低下的社会地位不无关系。后来到了90年代初,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黑人也终于翻了身,特别是一批歌星、体育明星等高收入人群,在自身经济实力迅速积累的同时,对过去在经济上全方位挤压黑人社会的白人社会会产生一种非常强大的反扑心态,而他们的回击便是极为直白、近乎于赤裸裸地炫富行为,大把地砸钱来堆砌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变成了新一代的Hip-Hop亚文化元素。
汽车自然也就躺枪了。DUB流派正是从这一时期起步的。
所谓的“DUB”,是“20”的黑话,这种说法的起源是Double-Deuces,即22英寸的轮圈。后来,一帮人用“DUB”这个名字创办了一本杂志就叫《DUB Magazine》,宣传这种改装流派,DUB流也就迅速地发展起来了。
DUB这个词原本就是用来形容轮圈的,所以自然而然,和Hella Flush一样,DUB也很是看重玩车轮。虽说标配是20寸乃至22寸以上的轮毂,但是实际上操作的时候,原则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 能塞多大塞多大,越大越好。
- 车轮可以是电镀可以使抛光可以是撞色喷漆,但是总之,越抓眼球越好。
超大+超夺目的组合效果如下:

可以看出这辆“Pony Car”已经由于不知二十几寸的巨型车轮而离地间隙大幅抬高可以和Wrangler一战了,当然,也有恐高的不惜对底盘结构大动干戈将整车牢牢摁在地上。
上面这两辆车的轮毂都来自一个厂牌——MHT。MHT可能不算是美国知名度最高的轮毂厂商(这个桂冠应该颁给HRE),但它却是规模最大、本土销量最大的。而MHT更有专门的一个DUB系列,是MHT的扛鼎之作。
不管是多色喷漆也好,电镀也好,总之,夺人眼球是第一要务。用于DUB改装的素车虽没有原教旨主义VIP改装流那么多讲究,不过一般也是以皮卡、MPV、中大型乃至全尺寸SUV、豪华轿车为主,当然,顶级速度机器也经常客串一把。
除了车轮,内饰也是极尽奢侈之能事。上面那辆黄色的Camaro,有没有注意到车座后面是什么?
答案是那是一套可升降的面板,上面安装的是大功率的音箱、低音炮和放大器。个别极端的音响改造甚至强悍到了可以吃掉发动机的不少功率,音响火力全开可以当碎纸机用,更恐怖的是有些音响改装之后分贝数高到了可能会震伤人内脏的程度。
内饰与其说是豪华,不如说是炫富,总之和VIP截然不同,各种浮夸、各种堆砌。
归根到底,DUB风格翻译过来就是D(爷)U(有)B(钱)。
后记
改装其实很难归类。上面只是一些比较流行的范式。但是在这些范式之外,还有众多支流,包括经常被人调侃的“CDM”风格,又称为汽配城范儿。

尽管各路改装大V对汽配城改装无不嗤之以鼻,但是!
改装其实是一件很个人化的事情,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我乐意。当然咯,自由也是双方的。开着上面这辆极为招风的雅阁(对,不管你信不信这真是辆雅阁)出街,却也要有看到路人瞠目结舌或者哈哈捧腹的心理准备就是了。
所以说,改装世界汪洋恣肆,上面还仅仅是外观流一项,性能流就更是多得让人晕头转向,光是一辆86,就有无穷无尽的玩法,直线暴走、漂移专用、专注赛道,不同的着眼点会有截然不同的性格,而其中的改法也因人而异,最后的结果会让人根本开不出这原来是一辆车。
长期以来,改装行业受制于国内极不完善的法律法规,一直处于灰区当中,现在,原厂改装已经开放了,客户可以在4S店选装“原厂”的套件。
然而所谓的“原厂”其实也都是一些副厂货,而且据我的观察,相当一部分(其实我想说的是所有)副厂改装件都丑陋不堪。不信去一些品牌的4S店看看那些必须加钱装潢提车给装的“原厂包围”和原车设计有多不协调。
我自己并不玩外观改装,但是我是一个设计师。这种情况下,作为原厂设计师,我们理当站出来了。所以才有了这篇科普。原厂设计师在对原车的设计语言的理解上拥有无与伦比的先天优势,再结合对改装文化的理解,应该能设计出更优秀的、符合一部分小众人士的更激进但是仍然能和原车保持协调的真·原厂改装件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