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20

1 月

CES 2021汽车技术展后总结

  • By IanGoo

由于疫情,今年的CES 2021转到了线上。但是各大厂商并没有摸鱼,而是加大力度,搞了不少事情。下面是CES 2021上汽车领域的一些新的主题。

飞行汽车

飞行汽车并不是一个很新鲜的主题,Airbus、Audi、Porsche都发布过飞行汽车的相关概念。今年CES涉足这一主题的是Cadillac。

Cadillac发布了一款单座无人机,Cadillac的目标是实现立体化的共享出行服务。

这款无人机相对比较科幻,而PH-Pio发表的汽车就更加接近量产状态了。

PH-Pio是三轮汽车与旋翼机的合体,在地面上行驶的时候,驾驶的动作与一般的汽车没什么两样,在顶部有主旋翼,可以提供升力,同时在尾部还有一个推进螺旋桨,这使得PH-Pio在飞行的时候可以拥有比普通直升机更快的速度。在内部,由于PH-Pio没有像Cadillac那样以“自动驾驶”为由取消驾驶动作,因此在驾驶舱内塞进了飞机和汽车两套仪表,仪表板塞得满满当当。

共享汽车

与Cadillac无人机同时发布的是Cadillac PAV Pod概念车。

Cadillac无人机
Cadillac PAV Pod

PAV Pod的内饰可以自由定制,可以是一个环绕式的沙发椅,和VW Cedric、Mercedes-Benz Vision Tokyo相似,也可以是数量较少但是更加舒适的独立沙发座椅。但是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座椅,都可以通过座椅上的传感器获取乘客的信息,然后进一步获取与乘客相关联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行程、途径地点的天气、预计到达时间等等。

这与Jaguar在2017年发布的方向盘才是本体的Future Type的设定相似:

在这样的设计思路中,汽车这个硬件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汽车为用户提供的出行服务和体验。而体验可以通过用户信息和大数据进行精准投放,从而实现“硬件不同、体验一致”的效果。

这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在IT领域,这早已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事实。如果你有不止一台电脑,每个都装了Windows 10,并且以微软的账户登录,然后开启“体验共享”、Timeline、OneDrive之类的同步服务,就会发现主题、壁纸、文件访问记录、Edge浏览器的书签、通过OneDrive同步的目录当中的文件等等在多个电脑上完全一致。

苹果的iCloud和微软的Live一样,在这样的云服务面前,设备不再重要,设备变成了服务的载体。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计算机版本的“Ghost in the Shell”。

Grupo Antolin推出了名为Elin的共享概念汽车。这款概念车的理念也并不十分新颖——将高度自动化(HA-FA)级别的自动驾驶座舱变为第二生活空间。

从Elin保留了方向盘这一点看,Elin设定的自动化程度应该是HA,允许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人接管驾驶行为,但是由于人不需要持续监控交通状况,因此允许将方向盘、中控台等部分折叠起来。当折叠起来后,整个内饰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简洁的座舱,主色调为灰色和木色,主材料为织物和木料,这是一种非常有亲和力的造型。

另一个亮点是它集成了对人的探测,通过分析面部表情、眼睛的开闭状态等等,判定驾驶者的当前状态,判定的内容可能包括:情绪、疲劳状态、视线方位、基础的健康状况等等,基于这些数据,座舱会主动做出响应。

数字座舱

三星的Digital Cockpit 2021——应该仍然是Level 4(HA)级别,毕竟还是有方向盘的。但是,在给屏幕方面完全不吝啬。

后排装有一个49寸的QLED显示屏,可伸缩,前排是一横排类似Byton的大横屏,中控台区域也是一块巨大的屏幕。这些屏幕可以用于联机玩游戏、欣赏音乐和视频等等用途。当然最有意思的是通过三星汽车健康服务,通过分析眼部运动、心率、表情等微动作,分析乘员的疲劳程度、压力和情绪,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同时对照明、气味、音乐等内饰元素进行调整。

在外部,三星为该座舱配属的汽车安置了4个摄像头和对应的算法——但是很显然,这样的配置在汽车行业还是不太够看的。Audi A8就配备了12个超声波传感器、4个中距雷达、1个长距雷达、1个LIDAR、6个摄像头(4个全向摄像头、1个前向摄像头、1个红外摄像头)。

而且从HMI的显示来看,这也是为了HA自动驾驶准备的。

从Elin到三星Digital Cockpit 2021,可以看出智能座舱的一个很重要的趋势:传统意义上,人与汽车的交互方式是人发出指令,汽车接收指令后反馈给人,多数情况下,人是某个操作流的发起者。但是随着智能座舱的感知能力的提升,操作流的发起者不一定仍然是人,而有可能是车。车通过传感器了解到人发出的隐性的需求,然后在连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主动满足需求。这也将成为智能化人车交互与传统的人车交互之间最大的区别。而为了实现这一特征,比较重要的技术有三:其一是传感器,其二是跨数据链融合,在传统的汽车电气架构上,空调、灯光、仪表、娱乐等系统是互相独立的,而为了实现“综合调节内饰气氛”,这些系统必须实现数据互通,其三是算法与数据,能够通过乘客的微动作和生理数据探察出用户的隐性需求并给出合适的调节。

三星在本届CES上还推出了JetBot AI Plus扫地机器人——当然它能干的活比扫地多一些,还可以倒酒、收衣服或者搬东西,很明显,这是在布局智能家居。目前尚不清楚Digital Cockpit和JetBot AI Plus能不能实现数据互通,但是总体来说,智能家居与智能座舱作为用户最倚重的两个数字化生活的系统,理应实现互通

Mercedes-Benz推出了一个仪表板——MBUX Hyperscreen。这一总成有可能用在未来的量产型EQS上。

MBUX Hyperscreen是一块宽度142cm的玻璃曲面仪表板,实现了三块显示屏的无缝连接。这块屏幕可以存储7个用户账户,每一个账户都可以将自己的个性化设置存储在上面。

中控屏可以根据当前的工况智能预测用户想要在这里显示什么内容——手机投屏、音乐、导航、社交媒体等等,这一功能类似iPhone上的Siri App推荐。MBUX亦可以实现跨屏交互,可以在多个屏幕之间实现互动。

5G

又一个准量产技术:BMW第八代iDrive。

BMW iX

iDrive 8搭载了12.3寸液晶仪表和14.9寸中控屏,两个屏幕为连屏悬浮设计。这一设计出现在iX上。

在控制上,iX综合选用了木纹、透明材质、高亮黑、金属质感等多种材质,在家居感、豪华感取得了良好的平衡。

iDrive 8业内首次使用了5G技术,通过跨数据链设计,让车辆获取更多的信息,包括交通危险警告、目的地的停车场状况等等。

和MBUX、PavPOD等一样,iDrive也支持账户模式,可以让不同的用户将自己的个性化设置储存在汽车的电子钥匙当中。

2020年索尼大法发布的Vision-S概念车在CES开始之前也放出了路试的风声。和iDrive 8一样,Vision-S也搭载了5G技术,用于汽车周围环境的实施探测,协助车载计算机进行决策。

HMI

松下在CES 2021上发布了新的AR-HUD,其最大的亮点是通过眼球追踪技术和3D成像传感器、振动控制等技术,让司机看到的AR HUD始终在正确的位置上。

Leia、Here和Continental联合发布了裸眼3D地图和导航系统,伟世通展示了一款带有可调屏幕的驾驶员监控裸眼3D屏幕。

总结

  1. 功能更广泛的DMS在未来的智能座舱当中几乎必定是标配
    DMS全称是Driver Monitor System,它的主要作用是监测驾驶员的状态。目前在国内,“两客一危”车辆已经强制要求DMS,欧洲E-NCAP路线图则要求2022年7月后的行车都必须配备DMS。目前法规要求的DMS主要是用于监测疲劳驾驶等安全相关状态,但是如果开放更多的功能,将能够让汽车更准确地探查乘客的状态,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设置。
  2. “账号化”的个性化体验
    和在线服务类似,一辆车将有可能通过类似“账号”的设计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个性化设置和体验。当然,由于汽车的硬件配置可以更强,因此不一定是“输用户名和密码”这种非常低端的体验,有可能是通过生物传感器来检测是谁在用车。
    这样的设计在共享汽车服务当中用处更大。
  3. 主动提供服务的座舱
    在DMS的支持下,车辆可以更精确地探测乘员的状态,从而更准确地提供个性化的体验,而无需用户有意识的输入。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