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13

2 月

天空骑士的赞歌

  • By IanGoo

以Hard难度二刷《皇牌空战7:未知天空》,并且以Ace难度尝试了几个任务之后,我决定还是写一写这个爽快打飞机的游戏。

首先,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FSX现役A330飞行员,Lock On Modern Air Combat/Flaming Cliffs前F15C飞行员。

不过,首次进入飞行类游戏的坑,却是一款叫做Top Gun: Combat Zones的知名度不高的小游戏。

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个和阿汤哥主演同名电影颇有渊源的打飞机游戏。这个游戏是走爽快流路线的,但是我玩了之后给我的感觉就是——空中COD。

后来进入了以航空著称的帝都仰望星空大学,耳濡目染,加上本来就对飞机颇感兴趣,一不小心就被一群模拟飞行疯子给拐进了当时还是由Ubisoft发行的Lock On Modern Air Combat的大坑,此后,一切空中COD都索然无味。

包括同样是Ubisoft发行的Tom Clancy’s H.A.W.X.。但是玩过之后实在是索然无味。

其实,当时我是知道Ace Combat这个非常老字号的空中COD招牌的,不过第一作为PC党,我并没有PS,而当时Ace Combat并没有PC版,自然玩不了。另外,我习惯性地认为Ace Combat不过是另一个非常索然无味的空中COD。

毕竟,把玩LOMAC里我熟悉无比的飞(lao)机(po)F-15C,不断在波诡云谲的火药桶上空和各路豪杰进行飞行技术上的较量还是更有意思一些。

后来,觉得打打杀杀没意思,加上经常坐飞机飞来飞去,又开始对民航感兴趣——看《空中浩劫》也就是这时候开始了,于是又玩起了FSX,将一飞机上百人从起飞到降落安全运抵目的地,也是很有成就感的——至今我都有个习惯,坐飞机前一天,用即将乘坐的飞机、航空公司、起飞地和目的地做一次模拟。

真实万岁!但是在尝试过Ace Combat 7,又深入整理了Ace Combat历代的背景设定(包括云通关了几部老的Ace Combat)之后,我认为这个空中COD的老字号能走到今天,甚至能成为街机飞行射击这个品类里几乎唯一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现象。

它成功的理由非常简单——讲好故事。而Ace Combat历来故事的核心,便是那些头衔为“ACE”的空中骑士。Ace Combat其实是一部以天空为舞台的骑士小说。

啊,你说操作?要秀操作,出门右转DCS World,LOMAC正统在毛子,依然无比硬核——不对——是更加硬核了。

战争游戏中的浪漫与非浪漫

战争浪漫吗?

中国的广大人民已经有70年没有经历过战争了,但是作为20世纪初被战争折磨得最惨的国家之一,成熟的人都会认为战争是一件极为残酷血腥、惨无人性的事情。不信去问问叙利亚的难民。

但是从文化层面上,人类又是一个渴望“争斗”的物种。以至于为了从另一个切口释放这种渴望,我们有了“奥林匹克精神”。

文艺作品也是另一个切口。

和平年代的人们觉得朝九晚九的生活有些太过于枯燥乏味,因而向往在无垠的原野之上原始粗野的战争机器发出的轰鸣;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和平社会的条条框框也实在是太多,在战场上,规则相对地宽松很多——看对面的人不顺眼?弄死就完了。

于是,以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自古便有,进入游戏时代之后,战争更是极为常见的一个主题。远古的有Atari 2600上的太空侵略者,近的有年货游戏COD,甚至还有Duke Nukem这样的搞笑奇葩。


其实战争不光残酷,也很枯燥。下面这些游戏的玩家应该会表示赞同:

作为ARMA 3的大头兵,日常就是5分钟在地图上涂涂画画弄明白要去哪儿,跑路半个小时,到地方5秒钟biu一下一颗子弹飞过来当场挺尸。

作为DCS的飞行员,日常就是跟着AWACS的指挥到达作战空域,开雷达-锁定目标-排队扔导弹-扭头跑路,二愣子才Dogfight,让对方在空中看不见自己就原地爆炸才是最好的——当然也很有可能是自己飞着飞着突然biu一下一枚导弹不知从什么地方飞了过来然后原地爆炸。

至于CMO……指挥官那是一般大头兵能当得了的吗?那界面看着就很劝退,然而我还真试过,越试越觉得这东西应该出现在PLA总参而不是我这个臭打游戏的电脑里。

皇牌空战里绚烂的空中大战,恐怕只会存在于虚构的游戏当中。这种事情其实很常见。从军事发展的趋势看,未来的战争基调大概率是Hide-Seek-Destroy,一个小规模的二人火力小组、扛着超大口径的狙击步枪、潜藏在阴影中,对面同样是极为紧凑的火力小组,藏好自己、发现对方、开火歼灭。Emm……这种对单兵火力丧心病狂的追求听着有些耳熟(PLA:我不是、我没有、憋瞎说、再瞎说中门对狙——指35mm口径狙击榴)。但是4万年后的人类帝国偏偏穿着极为招摇的动力装甲和高耸入云的泰坦机甲大喇喇出现在对手面前这就……但是人家好看啊,酷啊。

所以“不真实”就一定不好玩吗?恐怕未必。游戏不一定非要追求极度的真实感——甚至可以这么说,99%的游戏恐怕都不是以“真实”为第一诉求,从娱乐性的角度看,皇牌空战非常合格——当然具体到皇牌空战7,有一些地方有遗憾,但是总体上是合格的。

这里得重复上面说的一句话——《皇牌空战》是一部以天空为舞台的骑士小说。

名为ACE的骑士们

《皇牌空战》在这么长时间的制作当中自然也衍生出了非常庞大的背景设定,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Strangereal的平行宇宙,而这个宇宙的年表的第一句话其实就奠定了整个《皇牌空战》系列故事的基调:

早在数个世纪之前,贝尔卡骑士就在欧西亚大陆崛起。此后,贝尔卡骑士的血统在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就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这句话来自《皇牌空战零:贝尔卡战争》中对参战老兵的采访,其中一位就是贝尔卡骑士的后裔,恐怕并非没有意义。《皇牌空战》正传的主要内容对应的是现实世界1990年代-2050年代的当代到近未来背景设定,但是为了说明Strangereal的政治格局,年表当中有很多游戏内容之外的东西。然而特地提到“骑士”,很能说明官方的态度。

骑兵在冷兵器时代是绝对的贵族兵种。不论中外皆是如此。他们不是普通的大头步兵,而是快速机动、来去如风的军中贵族。

《皇牌空战》的主要阵线是以西方阵营为原型的——准确的说,就是欧洲。欧洲的骑士需要恪守一系列道德准则,也就是“骑士精神”:谦卑、荣誉、牺牲、英勇、怜悯、诚实、公正、灵性[1]

发展到今天,骑兵已经基本退出了实战舞台,毕竟再强大的骑兵面对全机械化的钢铁洪流那也是毫无招架之力的。而陆军的泥腿子化使得新时代的骑士兵种变成了飞行员——尤其是王牌飞行员——ACE。

当代的军事力量当中,飞行员的培养成本极高。甚至有这样一种说法:培养一名飞行员的花费超过与这名飞行员体重相同的黄金的价值。所以,当代的飞行员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军中贵族了。

自然而然,飞行员也就是战场上的“高价值目标”,一批有经验的老飞行员甚至有能力帮助一个没有空军的国家拉起一支空军来——现实世界的全球第三大空军初创时期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战败国投降的一批老资格飞行员[2]。而正因为飞行员的巨大价值,他们在战场上的处境往往非常微妙——在中低烈度的对抗中,飞行员往往是双方势力谈判的筹码,面对飞机被击落而跳伞的飞行员,就算是敌方军队也会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2019年,印度飞行员阿比南德飞机被击落,自己被巴基斯坦军队俘虏,但是他并未被虐待,而是好吃好喝在巴基斯坦待了一段时间后礼送回国,并且“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但是,总体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二战之前的局部对抗中,欧洲各国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得向跳伞的飞行员射击。但是在二战当中,向跳伞的飞行员开火简直是比比皆是。即便是以非常不人道的手段,也要阻止敌方飞行员能够回归军中,继续效力。

前者很浪漫,后者很残忍。

而以“骑士”开篇的Strangereal世界观,很显然地,选择了将浪漫的骑士故事展现给玩家。

《皇牌空战》中的ACE,尤其是玩家扮演的主角,几乎是以一人之力扭转战局的战略力量。在《皇牌空战零:贝尔卡战争》当中,重要的B7R空域被称为“圆桌”,在这里上演了无数Ace之间的角斗,这些Ace被称为“圆桌骑士”。Cipher、Pixy、Mobius中队、Razgriz中队等等,都被称为“灭国大佬”,经常上演以区区几架甚至一架战斗机团灭对方整个空中力量的无敌戏码。而这一点在《皇牌空战7》当中用另一种方式呈现了出来——队友划水划得有点过分了喂……划水就算了,还有脸说出“只要跟着吹哥就一定能成功”。我看他们不应该叫“僚机”,应该叫加油机。不是KC-10这种,是负责口头加油的那种。

所以当他们在那儿把我捧上天的时候我都想给友军来个EML一发入魂。最后一关Count也算有点骨气,“我们太依赖吹哥一个人了,这样不好”,但是跟过来除了仰望吹哥也没帮上什么忙,六个稳定器加一个鬼畜的机器都得玩家自己打。倒是AC6,没有那么个人英雄主义,ACE也不能完全左右战局。

AC7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僚机系统的取消。在空战当中,独狼是要不得的。就算是ACE,追人追得挺欢,自己被咬尾巴也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不论是非常严肃的DCS,还是被AC按在地上摩擦的HAWX,乃至手机上的Sky Gambler系列,都有僚机系统,AC7这一取消,让吹哥彻底变成了独狼。

所以,毫无疑问,AC7是一部高度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游戏。这在历代AC中叶不罕见。ACE们以一人之力扭转战局,ACE之间的战斗也充满个人英雄主义色彩。最有名的恐怕是《皇牌空战零:贝尔卡战争》最后一关Cipher与Pixy之间的对决。而这一任务的背景音乐Zero堪称《皇牌空战》历史上的对决神曲。

Pixy和Cipher,曾经的队友,现在的对手,各自单枪匹马驾驶自己的战斗机开始了决斗,与AWWNB和联军的立场无关,仅仅是两个理念不同的骑士之间的对决,甚至有要求进攻正面的进气口而两机对冲攻击的设定。这正是中世纪欧洲骑士的对战方式:骑上马,扬起矛,对向冲击,成与败就在一瞬间凝固。Zero这首很有骑士风范的音乐用在此处就非常合适。

骑士当然也是有风度的。Pixy被Cipher锤下去之后,步行到了核爆区域的一个小镇。善良的人们治好了Pixy的伤,在那里,Pixy开始思考国家、民族与国境线存在的必要性,最终他改变了原先的激进的想法,离开了AWWNB,在ISAF担任志愿兵,在后来的采访中,他透过电视向Cipher表达了歉意,并且表示如果可以的话,想要与Cipher再次见面。

而在AC7当中,当人工智能ZOE成为所有人的威胁之后,曾经互为对手的Osea飞行员与Erusea飞行员冰释前嫌,联手对付漫天的无人机和激进主义分子。这是整个AC7当中最大规模的空战,场景堪称震撼。Trigger在安德森海军上将号上起飞的时候,没有了所属中队的番号、甚至连“Nation”都被一笔划去,只有一行大字:THREE STRIKES。国家在此时已经没有意义,这同样是飞行员作为“骑士”,为了“正义”而战的体现。

有了骑士,自然也有公主——AC7的主视觉就非常精妙。

这是最终战的一个瞬间。骑士Trigger驾驶F-22破云而出,真·公主Cossette正准备从ISEV上伞降,两人在这一瞬间对视了一下。

就在不久之前,Trigger和Cossette还隶属于对立阵营,但是这时候他们却拥有了相同的理念——只不过公主的思想的转弯实在是有点生硬。

而且有趣的是,“骑士”还不止一个,在本作中,Count也堪称一名骑士,在别人“吹哥牛B”“信吹哥不炸机”的时候,Count尽管没有吹哥这般鬼神皆惊的技术,依然尽自己所能协助作战(尽管玩家感觉并么得什么卵用),最后一关更是跟着吹哥飞进了海底隧道,Count或许没有Top ACE那样的骑士技术,但是却也拥有骑士的精神。更何况,要不是Count用自己的F-15硬扛一枚导弹的话,公主大人可就不是头盔被吹飞那么简单了。

骑士、巨人、公主、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皇牌空战的几大传统艺能:巨型机器、追导弹、钻山洞。Emm,AC7当然是一个不落全部保留。毕竟没有这些桥段的话简直不能称为《皇牌空战》了。

和骑士故事一样,英勇的骑士们跨上战马,向巨人冲锋,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嗯?你说巨人不存在?

谁都知道巨人不存在,稍有航空基础知识的人也都知道AC里的那些巨型航空器根本就没可能飞起来。但是——一个看似又小又弱的普通人向一个庞然大物发动无畏的冲锋,这本身就是骑士的浪漫之一。

AC7的巨型飞机是无人机母机Arsenal Bird,翼展1100m,可携带多达80架MQ-101无人战斗机。除了庞大的体积,还装有简直黑科技的能量护盾和看起来就像是导弹不要钱的海量VLS。由于这货除了飞得慢之外,进攻有无人机雨、一炮扫一排驱逐舰巡洋舰的激光炮、800里外地图炮Helios超级导弹,防御有能量护盾和开挂的VLS,总之看来……基本上就是历代AC最难打的巨型飞(靶)机。

顺便提一下,这俩飞机一个叫自由一个叫正义……我有理由怀疑Namco从万代那里偷了两本高达的设定集。

再说AC传统艺能——钻洞。这恐怕只有AC物理才能玩出这种东西来。AC0里钻进水坝炸导弹,AC6钻进炮管炸水晶吊灯,AC7则是钻进隧道炸ISEV的平衡传感器。这同样是AC和其他空中COD大异其趣的地方——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个脑仁不正常的飞行员开着战斗机这么飞的。AC的飞机速度相较于现实其实已经大幅减慢了,而且飞机也不会表现出静不安定,这才能在隧道里安安稳稳地飞行。

所以,既然AC很套路,为什么它能一枝独秀呢?

我们不妨和惨死的HAWX和AC中骂声最惨的ACAH对比一下。

AC正传历来是在某场战争的一个角落发生的故事,而AC正传的背后是宏大无比的Strangereal设定,因此历代AC正传都可以讲述个人眼中的战争以及对战争的思考,因此故事线可以非常细腻,同时也不用担心现实世界中的政治正确主旋律。但是Strangereal又是取材于现实世界,高于现实世界,里面的故事逻辑是非常厚重的,没有脸谱化的意识形态对抗。尽管日本作为亲西方阵营,但是AC里以美国为原型的Osea实在是让人一言难尽,而以苏联为原型的Yuktobania也并非如COD这样意识形态色彩非常浓重的游戏当中渲染的是一个红色恶魔。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玩家能感受到的是一个有些许熟悉,但是又和现实完全不同的奇妙故事。Strangereal战火纷飞,但是却又不是没有希望。

HAWX的故事线就很老套了。军中服役的王牌飞行员怼天怼地,然后接受邀请加入PMC,PMC野心膨胀要搞事情,飞行员一怒之下回到军中反怼PMC……啊好好好,基本上我当年第一次看到Artemis的Logo的时候我就将这个剧情猜得八九不离十了,比这个更失败的设定恐怕只有日后的CODAW,差点就在Kevin Spacey脑门上写上“我是Boss”了。ACAH也只是讲了一个很无趣的空中反恐-大国对抗的故事,而且黑俄罗斯也黑得太露骨了,非常无趣。

双线叙事

《皇牌空战》的故事情节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它的叙事方式。具体是从第几代开始我没有具体考证,但是至少可以确定的是《皇牌空战6:解放的战火》与本作《皇牌空战7》均采用了双线叙事的方式。

空战类游戏和讲述一个世界观设定非常宏大的故事本身其实就是有一定矛盾的。空军的飞行员虽然在空中可以以上帝视角俯瞰大地,但是却并不能看清每一个细节。这时候,在地面上安插一条故事线讲述地面上的故事,就很有必要了。在《解放的战火》当中,地面叙事的担当是Melissa Herman,而在《未知的天空》当中,则是“Scrap Queen”Avril Mead和在EASA研发ZOE的Schroeder博士。

不过《皇牌空战7》的叙事节奏是有问题的。

比如整场灯塔战争的缘起:明明看起来非常阳光、开朗、善良的公主妹子怎么会率先挑起战争?

这个问题其实在游玩过程中就可以得到解答:是由于Erusea国内激进派的挑唆。但问题就在于这段故事线是通过一个极为糟糕的方式讲出来的:卫星掉线后,夜入Anchorhead解救Erusea保守派将军Labarthe的那个任务里,大段大段的无线电通讯就是在讲述这场战争为什么会打起来。然而那时候……

将军:*&(*^(*U()*)(*#()U)D(*#(
吹哥:标记目标,这是友军、这是友军……这是敌军!
将军:*()JI(*&*JCKJJPLOKJE
吹哥:锁定,Fox 2!
将军:(*&)(*U)(*&)(*U)(IJO*()_(I
吹哥:(钻桥洞)好险差点撞上
吹哥:诶将军你说啥?
Boom……将军魂归天国。

我是一脸懵逼地玩了两趟才总算拼凑起将军究竟BB了些个啥。我的猜测是本来应该还有1-2段过场CG来描述这段故事可能比较合适,但是那就意味着更多的工作量,以及更高的成本,PACES受制于一些现实问题,只能砍掉。事实上不止我一人这么认为,怀疑AC7制作过程中挨了刀的观点很多,不论是叙事还是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上的不足也是肉眼可见的。Cossette公主和Schroeder博士的态度转变是不是有点唐突,Cossette从宣战到反战、Schroeder从执行ZOE计划到最后反对ZOE,完全看不出任何心路铺垫,突然跳反,仿佛大孙女一开枪,就像没有自己的思想一般就突然转变了。对比Belka战争期间的Pixy,他很早就表示了对“国境”的怀疑(“从这个角度看,国家和国家之间没什么区别是吧?”),后来再加上目睹联军对非军事设施和平民的残害,这时候来个Joshua Bristow轻轻地嘴炮一下再跳反加入AWWNB也就相对合理了。和这两位相比,倒是米老头的孙女的心路历程比较清晰——对Schroeder和整个无人机计划的不满在不断地积累,直到最后在ISEV枪击存储芯片而彻底爆发。

我很怀疑制作团队在制作的时候应该是试图讲出更多的故事的,但是受制于时间和预算等等现实问题而不得不砍一刀。作为地面故事线串起来的几个重要角色,公主、博士和米老头应该塑造得更加坚实一些。

这是地面故事线,其实地面故事线相对来说简单一些,毕竟可以做非常精良的CG动画,对剧情感兴趣的玩家可以仔细观赏,空中故事线就比较难搞了。在空中故事线想要讲好故事难度极大,首先就是玩家在游玩过程中主要精力是放在游玩本身上的。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营救将军那关的灾难性的叙事设计。其次,空中叙事只能通过Radio进行,而且Radio同样需要承担向玩家发布任务指令的功能,导致玩家很容易错过很多信息。听下来的感觉就是——有很多人物,制作组试图去塑造,但是却浮光掠影,显得很单薄。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游戏当中第一个被米老头锤下去的Brownie。仅仅通过Radio,就能感受到她是一名技术在线(然而不能和米老头这样的Top ACE对锤)、坚强而决不放弃(然而在面对米老头这样的Top ACE的时候依然会阵脚大乱)的飞行员。再比如444囚犯中队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两个人——Full Band和AWACS Ban Dog。玩了两次之后才意识到这俩人一个私自泄漏IFF密钥,一个公报私仇。Trigger列入正规军编制后第一个碰到的AWACS还是个空中吃货,这种人性的细节刻画是很有意思的。

再说一个我个人觉得不太满意的。传统的AC正传是有很深刻的政治意味的,但是这一代AC7却在泰勒岛战役时突然一转攻势,将整个剧情线生生转向了人类vs AI的主题,这让AC7的剧情一下子变得单薄了。虽然本作的AI——其实就是Phoenix的老朋友ZOE,在以往曾经扮演过戏份,但是ZOE跳脱了人类的掌控,有了自己的想法,这还是第一次。这也太终结者了!

但是吧,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AC7再怎么说也尝试去塑造人物了,而且有名有姓的能让玩家想起来谁是谁的还不少,甚至包括一些只有极少台词但是依然显露出个性的角色,和HAWX相比那就相当立体了。HAWX的叙事的灾难程度实在是……一言难尽啊……准确的说,HAWX只是讲了一个故事,人物塑造几近空白。

氛围渲染:依然非常优秀

说了这么些故事,是时候聊聊游戏本身了。

除了僚机系统的缺失,我没感觉出来AC7有什么硬伤,作战节奏、飞行的手感都很不错,这里我用键盘、键鼠和手柄都试过了。各类特殊武器的手感也很有各自的特点。我最近就非常沉迷于电磁炮不能自拔,装上EML,化身空中狙击手。

画面表现也不差——除了地面依然比较敷衍。不过Anyway,这是个空战游戏,地面并非重点所在,这也算不得硬伤。

得益于UE4,画面表现非常强大,体积云的设计相当优秀,当飞机穿过云层的时候,如果使用座舱视角,还能看到在座舱盖上流淌的水滴。与此同时,音乐也会变得低沉,云层还是一个躲避导弹的好地方(DCS玩家和导弹工程师已经吐血),但是,长时间在云层中飞行会导致机身积冰而失速。

小林启树依然是本作的音乐担纲,自然AC7的音乐是不怎么用担心的,ACAH翻车翻成那个样子,音乐依然得到了一致认可,可见小林启树的功底深厚。我个人很喜欢的是Mission 03 Two-ponged Strategy Op Dual Wielder的背景音乐,很有西部骑士的感觉。

所以,如果完全不去考虑AC的剧情设定,单纯从空中COD的标准去考量AC7,它也是比较好玩的一部作品。

后续会如何?

目前看来,Strangereal世界线收束于Ace Combat 3: Electrosphere,背景是在2040年代发生的“企业战争”。

AC3是一部赛博朋克风非常浓重的作品,而且由于是Production IG负责制作的动画,我第一次云通关AC3总是脑内串台到《攻壳机动队》——两者画风也太像了……

在AC3的世界观当中,超级企业已经成为了超越国家的存在。企业战争就是发生在Neucom和GR两家之间。

所以,我的观点是:AC3是PACES给自己挖了个大坑。

有这么一句话非常搞笑但是极有道理:

——为啥Strangereal战争不断?

——废话,为了卖游戏呗……

基本上,1-2作AC就会对应Strangereal上的一场战争,而Strangereal的战争始于1995年,结束于2040年,作为已经出了超过10作的AC正传来说,这样的设定密度非常过分了:

年份冲突对应游戏
1995贝尔卡战争AC0
1997Usean政变AC2、ACAHL
2003大陆战争AC04
2010环太平洋战争AC5
2014自由Erusea运动AC7 VR模式
2015Emmeria-Estovakia战争AC6
2019灯塔战争AC7
2020Aurelia-Leasath战争ACX
2040企业战争AC3
什么巴尔干火药桶弱爆了,S球整一个火药库

不过呢S球有一个好,打成这个鬼样子竟然还能心向光明,现实世界里两个大国之间有点摩擦,再来个病毒煽风点火,马上就全球阴云密布。

ISEV作为Osea唯一的好人总统Harling的遗产,在AC7当中得到了保全,而更让人惊喜的是真·永濑莹[3]在历经7年的深空探测、终结了另外一颗小行星的威胁后,在2019年11月1日——灯塔战争画上句号的这一天,驾驶Pilgrim 1飞船回到了地球,并且停泊在太空电梯上。

AC5中的永濑莹

在关于AC7的评论中,我也看到有人对这一收束的评价:鸡肋、不知所云。

但是我认为这个收尾很棒——但是同时也潜藏着挑战。永濑莹作为AC系列看板娘一样的存在,在老玩家当中的人气是非常高的,我有理由相信,这是剧情上的一个伏笔。2012年,Vicent Harling邀请永濑莹前往小行星带,那时候ISEV还没有完工,而7年后,完工的太空电梯成了永濑莹归航的港湾。

但是Harling却看不到这一幕了。

联想起Op Lighthouse Keeper任务里,Harling为什么要驾驶损坏的V-22回到ISEV,这时候就说得清了——因为永濑莹即将回来,而那时候Erusea已经有了将ISEV改造成无人机工厂和信号塔的计划,Osea的计划则更加令他无法接受:夺回ISEV后将其摧毁,Harling想要用自己的威望保全ISEV,为永濑莹铺平回家的路。但是Erusea的激进派利用伪造的IFF让Trigger背了一口大黑锅,Harling则抱着莫大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Vincent Harling作为Strangereal政客当中少有的理想主义者,他对Strangereal中不断的纷争也感到相当不满,因此在任上他就一直致力于缔结国际和平协议,修建ISEV,将人类的视野转向探索太空而不是无谓的纷争。ISEV作为Harling的遗产,就是人类走向群星的大门。

这也呼应了AC7的副标题:Skies Unknown。最后一个关卡的名字就叫“Dark Blue”,也是玩家驾驶飞机冲出ISEV时的音乐的标题。这也是在游戏当中无数次出现的词——深蓝。

在大气层的边缘,天空是深蓝的,在AC7的实际游玩体验中,也能看出PACES处处都在留意高空的深蓝。而天空再向上延伸,一直到ISEV的尽头,那里就是太空。在充满希望的BGM中,Trigger驾驶战斗机垂直向上,将充满战火的Strangereal抛在身后,冲向黑色的太空。这时,随着干扰的消失,原先一闪即逝的通讯也开始清晰起来。

……历时7年的小行星任务,我们终于回来了,我无法向你们形容我对此有多骄傲。这里是太空船朝圣者1号,我是船长永濑莹,群星的世界如今在我们眼前展开,感谢给予我们归航港口的飞行员,广大的宇宙就在我们眼前,等着我们去探索。而现在,我们最终拥有了探索宇宙的大门。感谢给与我们未来的飞行员。

永濑莹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AC8,会不会以太空为舞台?

这又来了另一个问题——这是2019年了,距离2040年的企业战争还有20年,距离大型企业取代国家不到10年,如果有了太空探索的技术,还至于窝在地面上憋屈地争斗吗?如同Trigger一样,尽管从ISEV出来直冲太空,但是他开的终究还是战斗机,最后依然要掉头向下回归大气层。

所以AC3尽管是不错的作品,但是,由于PACES将它视为AC世界线的收束,它也极大限制了后续作品的发挥空间。

那么,越过AC3继续向后推进呢?

这又会带来另一个问题——AC的世界观设定是立足于现实的,这也是AC系列最大的卖点。AC3因为在“立足于现实的世界观”这方面超前得有点多而在当年饱受诟病。

如果AC8越过了AC3的时间线,在“科幻”的程度上更进一步,那就真的动摇了AC系列的根基——写实感。

AC3另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是AC世界线的收束,也是UGSF世界线的开始。什么是UGSF?和漫威一样,南梦宫也捏出了一个“单一宇宙”,将旗下所有的科幻题材游戏都包含了进去。其中不乏《小蜜蜂》、《公理战机》这样的著名老(字面意义上的老)街机游戏。甚至还有《水色之血》这样的披着低幼向外衣的毒鸡汤作品。虽然整个世界观读下来感觉这特么就是一把漏勺——全是坑。从目前PACES和Ace Combat的作品定位上来看,不大可能将Ace Combat也完全导入UGSF世界线。毕竟下一部AC肯定是要首先服务于“Ace Combat”这个Title,UGSF和Ace Combat相比还是轻了很多。

但是话说回来,就算是缩在2020-2040年之间,只要触动了太空题材,恐怕仍然是难逃写实感的考验。 而如果没有太空题材,AC7结尾永濑莹的回归又会变成一个悬而未决的“无用片段”。而且别忘了,在AC3当中就是有太空空战的片段的。当然,南梦宫挖的坑已经很多了,不差这一个。比如,从AC3到UGSF世界线就有一个比尤利西斯陨石坑还大的巨坑——都知道AC世界线里这颗星球不是地球,而是叫Strangereal,AC3的GR和Neucom也写得清清楚楚这两家位于Usea大陆,但是UGSF世界线里的“人类”的故乡却是地球,甚至《水色之血》里明明白白写着UIMS们居住的地方叫“日本”。敢情AC3结尾的时候Nemo不是被释放到了现实世界,是打破了第四面墙穿越到了现实宇宙中的地球啊……懂了懂了……

啥叫空中COD啊……(战术后仰)

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且看PACES怎么去安排AC8的剧情吧,究竟是继续做一个稳妥而安静的鸵鸟还是硬接这颗大雷。或许将AC3强行插进UGSF宇宙观本身就是一个失策之举,一方面限制了Ace Combat系列的发展,另一方面在UGSF和Strangereal之间的衔接产生了很大的问题。

或许4-5年后,AC8,再见。


Update 2025-04-07

啊对对,我又玩上 AC7 了。不过这次不是 PC 版,而是——Switch 版。

在历经两年的开发后,AC7 总算是来到了 Switch 平台,这时已经是 2024 年 7 月,距离 AC7 PC 版发布已经过去了五年多。原因也很好理解:毕竟 Switch 是掌机,和人均 RTX 3090 的 PC 相比,硬件资源是相当捉襟见肘的。饶是 UE4 具备不错的可移植性,如何取舍画面特效、如何保证游戏的流畅也是要花很大的心思的(毕竟是空中 COD,动作戏分还是相当大的)。

当然,我作为国行受害者,只能买卡带玩了。在某宝上买了一盒,到手一看应该是韩版的,不过 i18n 很到位,语音还是英日双语,字幕也支持简体中文。至于操作,AC 全系列本来就是面向手柄优化的,用键鼠操作才是异端,这波来到 NS 上跟回家了一样。加上 NS 的手柄震动,开起来比键鼠要带感。

最令人担忧的还是画面,不过也属于可接受的范围。刚刚我在掌机模式下试玩了第一章 Op Charge Assault 也就是打轰炸机,顺便熟悉了一下 NS 上的操作,然后是接上了电视玩了第二章 Op Charge Enemies 和我相当喜欢的第三章 Op Dual Wielder,在掌机模式下,由于屏幕比较小,所以画面上的劣化还被掩盖了起来,但是在大电视上,画面的不足和帧率的不足都暴露了出来,但是还是老话——Acceptable。毕竟我的常识告诉我这个小板砖的威力完全无法和我的 RTX 3090 相提并论。至少,我可以像玩 RR3 那样相对自由地飞一把了。

Reference

  1. 《骑士宣言》。[]
  2. 林保毅,日文名林弥一郎,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首席教官,被日本专家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之父”。[]
  3. 永濑莹(Kei Nagase)主要活跃于AC5,但是这个名字曾经出现在很多部AC当中,多数情况下只是同名同姓不同人,AC7里的永濑莹则是真正的AC5里的永濑莹,2012年她应Harling的邀请参与了Osea的航天计划。[]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