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05

8 月

我最喜欢的动画排名

  • By IanGoo

某次进行了一次浴室沉思,大致梳理了一下我看过的、最喜欢的动画,结果排名如下:

  1. 猫和老鼠(Tom & Jerry)
  2. 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
  3. 战斗妖精雪风(Sentou Yousei Yukikaze)
  4. 头文字D(Initial D)

只写到了前4,到了第5我就开始模糊了,EVA、机动警察、银魂、青之六号、苹果核战记等等,似乎都可以,就不写了罢……

只有这些,非常清楚。而且记忆极为深刻。

纯粹的欢乐

是的,攻壳机动队有着极为深邃的思想内涵,战斗妖精雪风的硬核空战场景无出其右,头文字D是每一个Petrolhead的乐园。但是,这个对比之下没有任何“思想深度”可言的动画,在我心里是永恒的、毫无争议的、绝对的头名。

一只双足行走的棕色耗子,和一只前期四足行走后期站起来的蓝猫,外加一只牙口很好的斗牛犬,基本上构成了这一部长达28年的动画的全部,就算在MGM完犊子之后,这只耗子和这只猫都生命力极为顽强,甚至活跃在今天的手机游戏当中。

猫和老鼠就是这样的动画——它给人提供的是最纯粹、最正统的哈哈大笑。

在里面找逻辑?找思想深度?

吃饱了撑的。

牛顿麦克斯韦等先贤在猫和老鼠的世界里都不知道诈尸多少回了,但是依然拦不住这两只生物给全世界带去欢笑。而且这种笑,是没有任何负担的笑、纯粹的笑。恐怕牛顿掀开棺材板坐起来,看到猫和老鼠也会笑到缺氧吧。

银魂、机动警察都是让人发笑的动画,但是不论是银魂还是机动警察,总会有扣人心弦的“主线剧情”,每当高杉晋助或者内海出现的时候,就知道接下来的剧情是很认真的。唯独猫和老鼠,走神几分钟乃至一两集?没关系,大不了倒回去,反正一集五分钟而且毫无心理压力,不用任何预告就知道肯定是充斥着各种夸张动作表现、无厘头剧情的猫鼠狗三国大战。

如果说这是一种特质的话,大概只有搞笑漫画日和,以及pop子与pipi美的日常这样完全没有任何逻辑可言的“粪作”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但是,真要这样对比吗?

日和、pp日常的受众与猫和老鼠的受众由有一些微妙的区别。pp日常当中有很多二次元哏,不是死肥宅根本看不懂(我承认我都有很多看不懂),日和则更多地偏成人笑话向,臭活一大堆,小孩子能不能看得懂另说,不适宜看是真的。猫和老鼠嘛,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看明白没有任何压力。

更何况,论制作之精良,猫和老鼠堪称古今动画之翘楚之一,日和、pp日常有很多胡来的画面甚至实拍充数(pop与pipi从来不张嘴的对吧),但是猫和老鼠,永远都是一丝不苟。

要知道,那是在上世纪40-60年代!没有电脑,没有数位屏,没有3D技术,制作者拥有的只有自己的手和手中的笔,我们看到的每一帧,都是画师一张一张画出来的!

短短5分钟的动画,幕后是数个月甚至一年多的艰苦劳作,这还是动用了150名画师的前提下。为了画好Tom的一个动作,导演亲自尝试扮演Tom做动作、推敲、修改,为了画好一个表情,画师拿着镜子,自己做出动画当中的鬼脸,将表情特征提炼出来放到猫脸或者老鼠脸或者狗脸上。

声音也是不得了。

众所周知,猫和老鼠是最大型的古典乐/爵士乐MV,在连续贯穿整部动画5-7分钟的背景音乐的背后,真的是一个交响乐团的规模。这是今天的还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YrUWfLlYI0

而后面那两个看似过来搞笑的,是音效师。Tom踩到锄头被爆锤的声音、Jerry掉水里的声音,乃至被打之后“┗|`O′|┛ 嗷~~”一声,都是他们制作出来的。

整个猫和老鼠系列,可以很鲜明地分为几个时期。William Hanna时期的Tom基本是四足行走,而且画得毛茸茸的。更像是一只真正的猫,动作戏也并不太夸张。到了Fred Quimby时期,Tom开始双足行走,而最后的Chuck Jones接手之后,线条变得更加粗硬,Tom长出了浓眉,不论是猫还是老鼠,都喜欢一脸奸笑/贱笑。

我最喜欢的恰恰是Chuck Jones制作的猫和老鼠。

Chuck Jones接手猫和老鼠的时候,战争刚刚结束时田园牧歌式的美国早已变得高楼林立、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而另一边,冷战方兴未艾,这给了最后的猫和老鼠一种非常魔幻的科技美感——Tom和Jerry各自指挥机器猫和机器老鼠大战三百回合,却最后被机器所控制;Jerry往Tom的大炸药锅里丢了一颗小炸弹,然后只能扛着木棒从山洞里出来艰苦寻觅一些吃的。

所以猫和老鼠真的没有思想内涵吗?

并不完全是。

通过猫和老鼠,我们能看到美国的城市化进程——Jerry进城的时候,那时他们大概是居住在今天的纽约皇后区,还是一片大农村,而到了Chuck Jones时期,那时他们的舞台经常在高楼林立的水泥丛林当中。我们也能看到冷战启示录——上面提到的丢“小炸弹”,让我想起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CODMW里看到的):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用什么武器,但是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使用的将会是木棒和石头。

再说这里Tom和Jerry的关系,小朋友可能会觉得,猫和老鼠,必然是不共戴天的死敌嘛,都应当是恨不得致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然而,很显然的,并非这样。

当Tom忙着勾引小母猫的时候,Jerry竟然会因为Tom不抓自己而感到寂寞。当Jerry和一只小奶狗被Tom赶出家门却又遭遇暴风雨的时候,不会水的Tom为了寻找他们走出家门却掉入河里。

Tom和Jerry,其实是朋友。而且是那种不管怎么打闹都不会伤和气的朋友。有些类似于那三个老家伙。互相不爽的时候可以拿刀子在对方脸上比划,但是当一个人离开的时候,另外两个也选择跟着离开。

但是这样的“思想内涵”,完全不用观众去费力气琢磨、体会,我是上大学之后重温猫和老鼠才惊觉这部搞笑动画并不那么浅白,但是,作为小朋友的我,就算是看不出那些深刻的思想,又有何妨呢?

这就是猫和老鼠的伟大之处——你可以去琢磨它的深意,但是不去琢磨它的“深意”,也丝毫不影响欣赏它的艺术性。

A Cyberpunk Milestone

GIS。

它和《猫和老鼠》是两个极端。

猫和老鼠完全不带脑子就可以看得很欢乐,但是《攻壳机动队》,不带脑子根本看不懂。带了脑子也看不懂,得看一段,想一会儿,能看懂一些,要想真的看懂,得进行极为深刻的思索,还得回去翻漫画(包括侧边上密密麻麻的注释),还得拥有很深刻的社会阅历,还得是个深度网络用户,还得有相当的政治思维,才能做到。

所以我至今不敢说我真的看懂了攻壳。

从流派上来说,GIS属于Cyberpunk,而且可以不夸张地说,它是Cyberpunk三大丰碑之一——

  1. Blade Runner(1982)
  2. 攻殼機動隊(1989)
  3. The Matrix(1999)

不过Blade Runner和Matrix的正统作品都是真人电影。所以……

攻壳至今已经有数量庞大的作品:

  1. 漫画原作(1-2共三卷,别问我为啥,第二卷写的是1.5)
  2. TV1 Stand Alone Complex
  3. TV2 S.A.C. 2nd GIG
  4. Arise Alternative Architecture
  5. OVA1 笑面男(基本上是TV1的剧情总结)
  6. OVA2 个别的十一人(基本上是TV2的剧情总结)
  7. OVA3 Solid State Society
  8. Arise OVA 1-4
  9. Ghost in the Shell(剧场版,1995)
  10. Ghost in the Shell INNOCENCE(剧场版)
  11. Ghost in the Shell 2.0(老剧场版重制)
  12. Solid State Society(3D剧场版)
  13. Arise剧场版
  14. Ghost in the Shell(2017年真人电影)

此外还有若干游戏。其中TV1、2由神山健治导演,剧场版、Innocent与剧场版重制都是押井守导演,Arise系列由黄濑和哉导演,风格不尽相同。老押的风格么……熟悉的人都懂,攻壳三部“正统”剧场版堪称无与伦比的经典。

第一部剧场版的核心是“傀儡师”。一个AI,却被唤起了人的自觉。这部电影尝试回答这个问题:机器,是否可能和创造它们的人类平起平坐?机器是否应当有理由被当成人看待?

第二部剧场版INNOCENCE的核心是“人偶”。人为何会沉迷于人偶?人偶的“人形”与真正的“人性”之间关系如何?人偶可以拥有人的灵魂吗?

值得一提的是,INNOCENCE有所有《攻壳》当中最令人震撼的场景:

TV1、OVA1主要讲的是笑面男事件,最终笑面男事件被归为群体事件。没有一个中央控制者,只要稍加引导,群体就会向着既定的方向动作,这样的事件已经发生了很多次。从“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到“六学”,今天这种现象被称作“meme”。标题当中的“S.A.C”意为“Stand Alone Complex”,意思是一群互相之间独立(Stand Alone)的个体,在信息以极高速度传达的情况下可以形成以某种特定目标运作的集体(Complex)。甚至多数情况下,公安九课就是以S.A.C状态存在的。少佐经常离队,成员之间也各干各的,还互相隔离了一段时间,但是整体仍然在向同一个方向运行。

TV2和OVA2主要讲的是“个别的十一人”,其主题是难民问题。想想现在的欧洲,顿时觉得……要知道这只是神山健治独立担当的第二部TV,粘上士郎老贼就一下子变成预言家了嘛。。

Arise系列讲的是草薙素子从军队退役到组建公安九课之间的故事。还没有看透。

至于真人电影……它是一部及格的电影,但不是一部及格的《攻壳机动队》。

在《攻壳》的世界里,最基本的设定是人和电子设备的深度融合。人脑的电子脑化、身体的义体化引起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的身体乃至大脑都被换成了机器,那么这个人还是人吗?

在《攻壳》世界观当中,人和机器/人偶/Gynoid之间的区别是是否有“Ghost”。所谓的“Ghost”,可以理解为“灵魂”。灵魂寄居于躯壳(Shell)当中,但是,在INNOCENCE和95电影版当中,对于Ghost是不是定义人的要素也提出了怀疑。

抛开这样的思想,《攻壳》的深度在另一个层面上也得到了证明。2014年,老押在一次采访中被问道“攻壳机动队是否会成为现实”,老押的回答是这样的:

我觉得这已经是现实了。在座的所有人都有手机……我也有,现在只不过是把手机放进大脑里的问题。 不管是在衣兜里还是大脑里,反正你离了它就活不了了,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人类必须去适应科技…… 它也许只是在你的衣兜里,但那实际上已经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了。

押井守

最后想说的是真人版。

真是……也许如果不是攻壳铁粉的话,看着就会觉得这是一个挺炫酷的好莱坞大片而且有寡姐担纲然而……作为攻壳铁粉去看的话,这特么完全就是浪费两个多小时外加票钱。

在真的去看之前,我对这部电影还是多少有些期待的,毕竟,所有的攻壳动画作品都还是比较不错的(即便是批评声不小的Arise系列,我看了之后也觉得在及格线之上)。电影也不会烂到哪儿去,要知道所有攻壳作品当中,就是电影版的评价一骑绝尘地高——老押还是很神的。甚至在电影开播前有一些英文媒体炮轰让一个白人演少佐,我都表示这帮西方记者压根就对攻壳的世界一窍不通。素子在攻壳当中啥面目没有过?剧场1里的小萝莉、TV2里的西装眼镜上班族(男)、INNOCENCE里的面瘫人偶……这些都只是“Shell”,攻壳的世界观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Ghost和Shell可以互相脱离,灵魂不再寄生于肉体。所以别说让寡姐演,让Naomie Harris这样的黑人演员出演也没问题,甚至只要愿意的话,让凤姐演都OK。

但是看完了之后,我表示:我真是白瞎了维护它,这都哪儿跟哪儿?

攻壳的哲学是思考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限,思考人与机器(互联网)完全无缝融合后的社会形态。这些,在电影当中完全看不到。

诚然,电影里有很多致敬原著的哏,攻壳老粉肯定能一眼看出来并且识别出是哪个桥段,如一开始的片段,无疑是TV1当中搬来的,在电影的后期出现的战车,在电影和TV当中也是老朋友了,岛上的贫民窟、还有久世英雄这个角色,无疑来自TV版S.A.C. 2nd GIG。但是……

那个志向高洁的久世英雄、那个百折不挠的久世英雄、那个悲天悯人的久世英雄,变成了一个浅白的复仇者。

那个战火历练的草薙素子、那个看穿一切的草薙素子、那个永不服管的草薙素子,变成了一个无奈的棋子、离家出走的不良少女和一个浅白的复仇者。

这差距……

当然S.A.C 2nd GIG的政治意味非常浓厚,完全忠于神山健治的话电影估计就别想上映了。但是也不至于自主管制到这种程度吧?

我更相信这压根就不是自主管制,而是制片方一心向钱看——毕竟攻壳是Cyberpunk历史上最伟大的IP之一,太多人并没有看懂甚至压根就没看过,但是也热衷于讨论Cyberpunk、Blade Runner之类的话题或者听很多人讨论过,借着这个IP,电影自然能够被炒热,但是真要拍成“真正的攻壳”的话,电影院里90%的观众肯定就别想看懂了,为了让这90%的观众能看懂,就只能对不住攻壳的铁粉了——反正也没几个对吧,钱到手了就行。

在2nd GIG当中,久世英雄为了拯救300万难民,用尽一切手段——甚至非法的手段,为这些难民获取足以容纳他们记忆和Ghost的电脑空间,让他们在浩劫之后仍然可以在虚拟空间中继续生存。然而真正让人感慨的是Tachikoma,他们并不是人类,但是在最后关头他们操纵搭载自己AI的卫星,与核弹同归于尽。而这一切问题的根源是大国之间的倾轧,难民在政治家眼中,不过是筹码、棋子、底牌以及无意义的数字而已,只有久世英雄这个“恐怖分子”、九课这帮非主流不良公务员、以及不被认为是“人”的Tachikoma,才真正是想要拯救他们的人。

到了真人电影,故事变得老套无比——一个和政府关系密切、技术非常高杆的高科技企业暗中从事着非法活动——非法抓人然后把他们改造成义体人,偏不巧素子和久世都在这里面,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向创造自己的公司展开了复仇当然这俩人之间还免不了再来一段罗曼蒂克……讲真我已经在八百部电影里看到过这样的剧情了,有点意思好吗?

讲真,同样是2010年代的Cyberpunk重量级IP下的电影,Blade Runner 2049要深刻得多。

and, R.I.P. Tachikoma。

飞舞妖精

空战动画?

这个题目下,知名度最高的应该是Macross系列。但是……

可变成人形的战斗机?认真的?

我认为这简直就是最扯淡的设定了。战斗机之所以长成这个样子,是因为它最符合空战所需的一切要求,为了“巨大机器人”的梦想强行将它变成人形,太艺术了。

当然,Macross的重点也不在空战对吧?毕竟脚踩两条船的三角恋+人气偶像唱歌都能当做打仗的武器才是重点对吧?

这是我看了2002年推出的两部空战题材动画之后的感受——Macross Zero,2002年出全了。而至今保留在我硬盘里的是《战斗妖精雪风》,2002年开始制作,一直到2005年才完成。Macross是鸿篇巨制,作品数量众多,而雪风,只有那5部OVA。

为什么在我这里,雪风的排名远在Macross之前?

这是一部异常冷峻的动画,而且要看懂它,同样需要动脑子,要有相当扎实的航空基础知识,还得回去翻一翻神林长平的原著小说,LOMAC/LOFC/DCS玩家有Buff,加工过战斗机零件有Buff(狂乱)。

先说《雪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非常干巴的空战场景。

Macross

在涉及到空战的时候,不管是高达还是Macross,处理手法都非常令人目眩——N多导弹如飞蝗一样,弹幕如同下雨,但是主角机在其中闪转腾挪愣是毫发无损。

真的吗?

只要玩过Lock On或者DCS,就会知道有这么一句话非常准确:

空战(准确说是Dogfight)的胜负,在第一个转弯的时候就已经分出来了。

雪风的空战场景异常“干瘪”,而且看着很费劲。第一集当中,Ghoul中队在空中遭遇JAM Type 1,所有FFR-31的动作很不“帅气”——丢下副油箱,转向,下降,进入战场,作战开始后,不论是FAF的战斗机,还是JAM的战斗机,都在异常费劲而且笨重地转向,瞄准对方发射导弹或者打航炮,该中枪的还是中枪,躲不过去。像上面这样的神闪避,基本是不存在的。在现实当中,这样的花哨机动来两个,飞机就会耗尽动能变成板砖+靶子。(VF某些型号:想啥呢我核动力的……)

当然,要说神闪避,还是有的。比如还是第一集,FFR-31MR/D原地180°转向,闪过第一枚JAM超级导弹,然后用航炮打爆第二枚导弹,不过想想也可以解释——这是雪风自己控制做出来的动作,人类搞不出这样的动作来,而且这样夸张的机动和爆炸产生的过载,让机上两位直接晕倒。

多数情况下,雪风的空战场景还真就是非常无聊。

但是——这其实已经是现实空战的戏剧化描述了。

根据设定,由于JAM的出现位置非常随机,而且往往是采用火箭推进器一类的东西将飞机直接送到战场,所以经常出现一开打就是短兵相接的Dogfight,还算有一些看点,换成现实当中的空战,连这样的看点都没有——视距外雷达锁定,丢导弹,撤离。现代战争就是这样,都是千里之外丢导弹,最高境界都是苟好别浪,二愣子才狗斗。

除了这样深刻的理解,雪风当中还有很多惊人的细节。比如同样是副油箱,FAF的FFR-31是挂在发动机外侧挂点,而地球军队的F/A-27则是内藏式。FFR-31看起来还像是架隐形战斗机。原因在设定集《FAF航空战史》当中能够找到——FFR-31作为早期战斗机,那时候以为JAM使用雷达扫描,因此在设计FFR-31的时候考虑了隐形,结果发现JAM使用的不是雷达,而且多数作战都是一开始就直接在视距内以狗斗形式开始,于是FAF不再考虑隐形性能,而开始重点考量机动性,后续的FA-2 Fand II、FFR-31 Sylphid的改型、FRX-99都不考虑隐形性能。FFR-31MR/D则重点考虑高空高速性能,同样不具备隐形能力。进入空战战场前丢副油箱这样的画面也不止一次出现。在空战中,战斗机飞行员被导弹追踪的时候,丢诱饵也可以看到——虽然第一集里Ghoul中队的飞行员有些发昏,被格斗弹咬住的时候丢出一把箔条……

要说真正最惊人的细节,是那些在飞行中微微颤动的控制面。这说明了制作组是真正深入考察了现代战斗机的飞行原理的。熟悉现代战斗机的都知道,现代战斗机为了保证空中的机动性,往往采用静不安定设计,这种飞机如果使用传统飞控的话,结局只有一个——完全无法稳定飞行而摔下去。但是,现代战斗机能够飞起来,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先进的飞控计算机,它非常精细地调节每一个控制面,让飞机能够正常飞行。FAF作为先进程度远远超过地球的空军,自然拥有非常先进的电脑飞控系统,一部动画,将这样专业的细节都体现了出来,堪称Incredible。

以上,只是动画当中非常表层的东西。毕竟这五部OVA的制作机构可是Gonzo。在机械画面的设定和处理上,Gonzo的功力绝对是超一流的。然而,只看到非常写实非常Hardcore的空战场面,这无疑是对不住这部作品的深度的。

如果只是看动画的话,自然会有这样一个问题——“JAM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们在其他电影或者动画当中看到的外星人总归是能看到实体的。

JAM却非常古怪。从头到尾都透着古怪。

首先,他们能够在南极制造如此巨大的“通路”,并将其连接到Fairy,这就说明JAM的科技水平远远高过人类,他们应该是达到了卡尔达肖夫III级甚至更高的水平,从整个雪风的剧情看,FAF使用的技术很NB,但是也就是现在有的技术的高端版本,战斗机使用的依然是涡轮风扇发动机而不是什么曲速引擎之类的黑科技(连统合军的核动力引擎都没有,唯一的核动力飞机只有Banshee这种超级巨无霸),空战的主力武器是导弹与航炮,而不是米加粒子炮,最先进的大概也就是最后一话出现的激光武器——这玩意儿现实中也存在。唯独这个“通路”,很明显应该属于星际迷航这种级别的科幻,而不是雪风这种遍地现实技术的科幻。

JAM能弄出这种东西来,在银河系里还不是随意跑?所以JAM是III级文明不奇怪。问题是为什么就这么一个III级文明却和地球人类这样一个零蛋级文明打了起来,还打起了持续几十年的持久战?

真的有III级文明想要毁灭人类的话,只需要一瞬间。

所以JAM压根就不是看中了地球这块地盘。身先士卒、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深入敌后的Rombert同志终于看透了JAM的真正目的——学习。

JAM先是在南极做了一个“通路”,然后小小地搞了一些事情,告诉全体地球人——外星人是存在的,而且我们外星人来找你们了。

这个消息传达到了之后,JAM就退回到了通路的另一端——一颗叫Fairy的星球。地球人在发现这颗行星之后,好奇心被撩起来了,虽然地球完全可以用核弹把通路给炸掉,但是地球人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开始在Fairy上安营扎寨。JAM要是有“心情”和“表情”的话,一定是非常愉快地开心大笑——目的达到了。

JAM就开始以“作战”这样的表象开始研究地球生物。如果看动画的话,可能会以为它们一开始就是针对人类来的,但是,看小说就明白JAM一开始也弄错了,他们误以为那些飞机才是地球上的生物,于是,他们就弄出了各种战斗机和FAF玩游戏,开始时他们并不能理解飞机上的那一坨有机物是干嘛的,而为了补足人类自身的缺陷,FAF也大力发展人工智能,CSC无比强大,雪风的思考能力也极强,这场战争变成了JAM和电脑之间的战争。以至于小说当中Tom John被JAM攻击的时候,JAM一窝蜂地去研究他的核动力心脏去了。

直到JAM意识到地球的真正主人是人类。人类才是他们作战的真正对象,发现战略性错误的JAM立即开始了对人类的绞杀,FAF拼死才逃出。站在这样的深渊当中思考,怎么都会觉得唱歌退敌有些恶搞吧?

不过,在雪风当中也有一些恶搞——不过是另一种层面上的恶搞。比如在雪风的世界观当中,日本不再是海上自卫队,而是成立了“日本海军”,而在南极执行任务的舰队司令姓“南云”。

我勒个去……这摆明了是在恶搞那个开局不探地图然后被窝里团灭的南云忠一嘛。。。

更黑的还在后面,尾随B-503进入地球的三架JAM Type 2攻击方式非常……微妙……是以超高速连续突破航母战斗群的数层防空圈然后直接用怼的。

Banzai! Kamikaze!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哈尔西在天之灵默默点赞感谢关注投币充电五连……

逮虾户

en……

其实从整个动漫历史上来说,头文字D不能算是一个排名很靠前的作品。

作者显然画车的功力比画人的功力不知高到哪里去了,简单而直线式的遇山打怪式的剧情也没有什么太多的看点。

但是在汽车文化圈里,头文字D无疑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它讲述的是一群Petrolhead少年的成长与梦想的故事。

所以……也没什么值得说的。

毕竟,对汽车无感的并不会太看得下去,而喜欢头文字D的,对各种情节都了如指掌了。而且它的剧情极为简单直白,人物刻画也比较直来直去(说白了就是不算很深刻),不像攻壳和雪风那样晦涩模糊而有更大的深度。

还有一个没法放进去

这还是人吗……

20年发11本单行本,等了十年之后更新了十页而且设定全改。

之所以没法放进去,这玩意儿太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东西本体其实是设定集,漫画和动画电影算附属衍生品。

哈哈哈……剧情……剧情是啥来着?

算了谁管剧情啊MH……不是,这个现在叫啥来着?好看就完了嘛(鬼啊,GTM哪里好看了四肢扭曲得跟弱智儿童似的)。

穿高跟鞋的巨大机器人嘛,毕竟永野老贼原来是服装设计师嘛……

╮(╯▽╰)╭

Tags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