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6 月
复活的情怀:暴走暖男
- By IanGoo
在Premium汽车品牌里,论哪个品牌看起来最人畜无害,Volvo应该榜上有名。从外形到内饰,都是一副含蓄内敛温文尔雅的模样。而在Volvo的历史上,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将现代三点式安全带的发明人Nils Bohlin招至麾下,并将该专利开放给所有企业免费使用。
但是,真正了解Volvo的也知道,这个看起来很暖男形象的北欧车企,骨子里其实是有鲜明的暴力基因的。不信可以去试一试那些尾部挂着小蓝方块的Volvo。
而在Volvo的历史上,这个小蓝方块也是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去年,小蓝方块终于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品牌——Polestar,而在这个品牌的首发车型Polestar 1上,我一眼就看到了Volvo设计总监、今天Polestar CEO Thomas Ingenlath的想法——那是对Volvo几十年前一段历史的追忆。
Contents
失败的尝试
1927年,瑞典哥德堡地方制造业巨头SKF成立了一家全资子公司,这就是Volvo历史的源头。在创始之初,SKF任命Assar Gabrielsson作为Volvo的总裁。1935年,SKF抛售了Volvo的股份,Volvo脱离SKF成为一家独立公司,Assar Gabrielsson依然掌舵Volvo。
在一次出差到美国的时候,Gabrielsson看到了美国的国宝跑车——Corvette。这激起了Gabrielsson的兴趣,也想让Volvo品牌旗下有一辆跑车。
于是,Gabrielsson找到了美国的船舶制造商Glasspar的老板Bill Tritt,让他帮忙设计一款跑车。在50年代,Glasspar是玻纤车身的产业先驱。他们的Glasspar G2就是全玻纤车身的设计,而这样的设计也直接影响到了GM,启发他们开发了玻纤车身的Corvette。
Glasspar的早期玻纤车身产品,就包括这辆Volvo小跑车——Volvo Sport,又叫P1900。

P1900底盘为钢管骨架,发动机则是来自Volvo PV444的1.4L发动机,功率为52kW,搭配三速手动变速箱。
这是Volvo在跑车领域的首次尝试。然而——后果很惨烈。订单数量一直波澜不兴,而且其质量也未能达到Volvo的平均水平。不过P1900一直在赖活着,直到Volvo第二任老板的到来。
1956年,Gunnar Engellau接替Gabrielsson成为Volvo的老板。他兴冲冲地找来了一台P1900,准备在周末出去享受一下开敞篷车兜风自驾游,但是,这辆车却让他大为光火。第二周回到办公室就要求停产P1900,并且丢下了一句话:
这货开着怕是要散架。
P1900就这么匆匆走完了整个生命周期。产量仅有68辆,多数都销往瑞典本土和美国。
从任何角度来说,P1900都是一款失败到不能再失败的产品。但是它却为Volvo积累了宝贵的运动车型设计与制造的经验,并且再下一款车型上迎来了巨大的成功。另外一个无心插柳的事情就是它逼着Volvo开发功率更强大的B16发动机来替代扶不上墙的B14,后来这款B16发动机装到了长寿车型PV444/544上,终于Volvo的车拥有了足够的动力,也因此得以进入北美市场。
卷土重来
因为愤怒的老板的一句盖棺定论,P1900的生命周期在1957年终止。
但是在50年代末到60年代,在欧洲和美国,小跑车是一种Lifestyle,是一种中产身份的象征。面对这样充满诱惑力的市场,Volvo很难把持住。
于是在1957年,P1900还没凉透的时候,新产品就提上了日程。但是由于P1900的重大失败,Volvo上下对S-Seg都很没信心。
一般情况下,面对一个自己没谱的项目,最好的风险隔离的方法是什么?
外包。
Volvo就这么干了。整个项目外包给了Helmer Petterson——需要强调,Helmer Petterson并不是Volvo的雇员,而是一名自由工程师。Helmer Petterson与Volvo的合作关系由来已久,上文提到的长寿车型PV444就是由Helmer Petterson主导研发的,这款车型生命周期长达23年,并且帮助Volvo成功打开了美国市场。有这样的背景,Helmer Petterson自然成为了冲锋陷阵(背锅)的最佳人选。
而这款车的造型设计工作也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上阵父子兵”。这款新车的造型设计是由Helmer Petterson的儿子Pelle Petterson完成的。
在设计这款车的时候,Pelle Petterson的正式工作是为意大利设计师Pietro Frua打工,但是承接新车设计工作的并不是Frua本人。不过由于这层关系,Volvo一直宣称这款新车是时髦摩登的“意大利设计”,直到2009年才松口,表示这款车是“斯堪的纳维亚本土设计师的骄傲”。
虽然Frua并没有接下设计工作,却也拿到了原型车的制造工作。Carrozzeria Pietro Frua为Helmer Petterson制造了三台原型车,分别命名为P958-X1、P958-X2和P958-X3。P代表“Prototype”(原型车),9代表完工的时间九月,58代表1958年,X则代表eXperimental(试验性)。

以Helmer Petterson的实力,研发工作顺风顺水,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恶搞了——为了彻底的风险隔离,Volvo并不计划在自己的工厂量产这台车,要Helmer Petterson自己去谈代工厂。
1957年12月,一头黑线的Helmer Petterson开着P958-X1一路前往德国奥斯纳布吕克,那里有一家足以承担此业务的公司——著名的Karmann。早在P958-X1项目研发期间,Karmann就已经派出工程师前往Carrozzeria Pietro Frua解决一些工程问题,双方早有接触,因此Helmer Petterson找到Karmann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希望Karmann能够接下新车的量产合同,与Helmer Petterson一同前来的还有Volvo的总工程师Thor Berthelius,三方商讨了很多细节,并且对P958-X1进行了诸多测试。三方都很满意,会谈在和睦友好的氛围中进行。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第二年12月,这款新车就可以在Karmann顺利投产。但是意外总会有的。Karmann当时最大的客户就是大众,而大众在Karmann生产的产品就是Type 14,也就是著名的Karmann Ghia。

毫无疑问,Karmann Ghia和Volvo的新车将是小跑车市场上针尖对麦芒的竞争对手,也因此毫无疑问,大众绝对不想Volvo的新车能够顺利投产。作为Karmann的最大客户,大众向Karmann施压,Karmann只得放弃这一订单。
无奈之下,Helmer Petterson又前往一些其他代工工厂,如NSU、Drautz和Hanomag,但是Volvo和Helmer Petterson与这些代工厂接触之后,都认为这些工厂并没有达到Volvo的品控标准。在量产化阶段,新车遭遇了巨大的挫折,项目几乎遭到废弃。
一切迹象都表明新项目即将完蛋,Volvo自己也心灰意冷,闭口不提这一新产品。但是挫折却激发了Helmer Petterson的斗志,他四处游说,得到了两家财团的支持,同时,大量新车的照片频频现于媒体,面对媒体的发问,Volvo也不得不做出让步,在1960年的布鲁塞尔车展上,这款新车正式对外发布,定名为P1800——因为1.8L的B18发动机。
P1800的量产也迎来了转机——英国Jensen Motors正苦于生产线闲置率太高,通过考察,Volvo和Jensen一拍即合,Jensen拿到了1万辆的生产订单。而车身的制造工作则转包给了苏特兰的Pressed Steel。在经历重重危机之后,第一辆量产型P1800在1960年9月下线。
由于前期媒体的推波助澜,消费者对这款车已经是望眼欲穿。当实车来到面前的时候,市场为之震动——太漂亮了!

这是一辆非常优雅的双门跑车,它比拒绝它的Karmann工厂制造的Karmann Ghia线条更流畅、比例更优美,然而不幸的是,它与另一辆更伟大的车型生在了同一个时代。
1961年的日内瓦车展,P1800的光芒被风华绝代的Jaguar E-Type夺走了。而在当时,英国有一个剧组正在拍摄一部电视剧The Saint,中译名《侠探西蒙》,和当时的影视作品一样,他们想给主角安排一辆足够帅气的座驾,他们找到了Jaguar,想要使用E-Type,却被Jaguar拒绝了,于是P1800这才成功上位,在这部后来名噪一时的电视剧中有了戏份。

如果觉得Simon Templar有些眼熟的话那就对了,主演正是Roger Moore,第三任James Bond。
随着The Saint大火,Jaguar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于是在1970年代ITV翻拍该剧的时候,Jaguar忙不迭地呈上了两台XJS用于拍摄。但是吧,有些事情一旦错过就不再。翻拍版的电视剧热度始终没有达到原版的程度,Jaguar的宣传也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以至于现在一提起The Saint,大家的第一反应依然是Volvo P1800,而不是Jaguar XJS。当然,话也说回来,就算是没有被用于拍摄,E-Type依靠其过硬的产品力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P1800的知名度,这也充分说明一款车型想要流芳千古,根基依然在产品的长板,而不是它在荧屏上的曝光率。
E-Type除了惊为天人的造型设计,还拥有当时最顶级的超强性能,强大的4.2L XK I6发动机可以将E-Type的速度轻松推过200kph,但是P1800就比较抱歉了,它只装备了一台1.8L B18 I4发动机,而这台发动机的来源非常简单粗暴——把当时Volvo卡车上的B36 V8发动机切开一半就好了嘛。当然严格说来,这么直接切一半的是B18D,经过强化曲轴与缸垫才得到了P1800上的B18B,性能略强一些。与这台发动机匹配的是M40四速手动变速箱,1963年,通过加装Laycock de Normanville提供的电子超速档,这台变速箱更名为M41,超速档可以让P1800在高速公路上以更低的噪音、更小的油耗进行巡航。但是由于转速降低,在超速档上发动机无法发挥足够的功率,这使得M41版本的P1800的极速较之M40还有所降低,M40 P1800可以跑到193kph,而M41 P1800只有177kph。
虽然产品力不及E-Type,但是作为一款定位为中产阶级Lifestyle小跑车的P1800显然是优等生,加上有电视剧的加持,P1800的销量非常不错。随后,大量的投诉也如北欧的雪花一样飞进了Volvo的信箱里。
Jensen可以说是一家非常Sterotyping的英国厂商,造出来的产品造型颇有特点、性能颇为不俗、品控极度糟糕。作为Jensen最著名的产品的Interceptor,甚至有很多的上市销售的车辆,装的大灯、尾灯、变速箱都是错的,匹配不好。让这样的厂商去攒P1800,后果可想而知。
Volvo实在是忍不了了。本来按计划Jensen要生产10000台,结果在6000多台的时候Volvo提前终止了生产订单。加上此时P1800的市场表现已经让Volvo管理层放下心来,于是,P1800的产能被迁移到了位于哥德堡Volvo自家的Lundby工厂。为了区分由Jensen生产的P1800,瑞典制造的被称为P1800S,这里的S指的是“Sverige”,即瑞典语中的“瑞典”。
P1800S的生产时间从1963年到1969年,期间有过几次大的改版,第一次是1966年连续两次对B18B发动机的功率提升,第二次是1969年启用B20替换B18B,第三次则是1970年加装Bosch D-Jetronic燃油喷射系统和全轮碟刹。
1972年,P1800的Shooting-Brake版本面世,命名为P1800ES。

P1800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它的全玻璃尾门,也正因为这个尾门,P1800ES在德国和瑞士被称为“Schneewittchensarg”,翻译过来叫“白雪公主的棺材”。
由于更换了低压缩比缸垫,P1800ES的B20F发动机峰值功率降低到了92kW,但是由于它的扭矩外特性曲线更加平缓,使得P1800ES在街道上反而更好开,同时P1800ES也配备了AT变速箱的选项,由Borg Warner提供。
P1800ES是P1800车系里的最后一款产品,也是相当短命的一款产品。1974年,随着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美国的汽车安全与排放标准猛然提高标准,Volvo没有找到在可以接受的成本范围内满足北美法规的技术方案,而专门针对这样一个不大的市场去重新设计新车型显然不现实,最终在1973年6月27日,P1800停产。总产量为47492辆,其中有8077辆P1800ES。
P1800无疑是Volvo历史上的里程碑车型。2010年6月13日,在Viking老爷车展上,Volvo专门为P1800举办了50周年庆典。在庆典上出现了80辆P1800,其中包括首台原型车P958-X1。Helmer Petterson早已离世,他的儿子、P1800的设计师Pelle Petterson来到了现场。除了当年参与过P1800项目的工程师和设计师,还有一些忠实的车主也来到了现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美国大学教师Irv Gordon。

Irv Gordon在1966年购买了一辆P1800S,随后的半个多世纪,这辆P1800就成了他的代步车和自驾车。除了日常买菜,他还开着自己的P1800S去过加拿大、墨西哥,还漂洋过海去过欧洲的很多地方,其中就包括P1800S的出生地瑞典哥德堡。1987年,他的P1800S的里程就达到了100万英里(161万公里)。1998年,他的车以169万英里(272万公里)的总行驶里程成为吉尼斯认证的未经二手交易的行驶里程最长的非营运汽车。到了2002年,这台车的里程已经突破了200万英里(322万公里),这一目标达成后,著名汽车发烧友、收藏家Jay Leno邀请Irv Gordon去了他的脱口秀当嘉宾。2013年,Irv Gordon的P1800S总里程达到了299.6万英里,Volvo的PR团队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他们立即组建了一个工程团队,为这台车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性能评估”工作,这一年的9月,这台P1800S在阿拉斯加突破了300万英里(483万公里)的里程。
P1800是Volvo品牌至今最后一款量产型跑车,后续在480、C30等车型上,还能看到设计师对它的致敬。

那么问题来了。P1800作为一款Lifestyle风格的小跑车,加上Volvo如今同样走Lifestyle的品牌定位,确实暖男。那么暴走呢?P1800并不算暴力啊。
好,看看上面这台C30的颜色。
青蓝之力
温文尔雅的Volvo,一旦披上了这样的青蓝色调、打上了青蓝色小方块的Logo,就会变成一个夹克暴徒。这种蓝色是Volvo旗下高性能部门Polestar的专属色。
Lifestyle的Volvo,也有丰富的赛场搏杀的经验。
1994年,Volvo进入BTCC,他们与TWR合作,投放了一辆850 Estate Super Touring——没看错,Estate。

今天我们聊起暴力旅行车,想起来的往往是一票Audi,但是事实上Volvo也绝对是有份的。Volvo在BTCC的成绩还算不错,94年打了一年酱油,95、96年连续两年拿下BTCC全年季军。
不过1996年,Volvo的老家瑞典开始举办STCC——瑞典房车大奖赛了。这么好的本土作战的机会当然不能丢。于是Volvo找到了刚刚成立的瑞典本土合作伙伴——位于哈姆施塔德的Flash Engineering,创始人是瑞典赛车手Jan Nilsson。
已经在BTCC颇有建树的850GTL被投放到了STCC,面对的对手是来自欧洲各地的劲敌——Mercedes 190E、Ford Sierra、BMW E30 M3等等,但是……
比赛结果是一边倒,1996年STCC全年5站比赛,除第二场外,其他场次排位赛后进行两轮正赛,总计9场正赛,Volvo的成绩如下:5个杆位、6场正赛冠军,车手冠军:Jan Nilsson。
STCC恶霸就此诞生。
2005年,Jan Nilsson将Flash Engineering出售给了Christian Dahl,并更名为Polestar。Christian Dahl有感于Polestar和Volvo的良好关系,再加上Polestar此时的品牌价值,他也成功拿下了Volvo民用车的高性能改装工作,这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C30 Polestar、V40 Polestar等一系列暴力奶爸车的来源。
2011年,STCC走出瑞典,走向整个斯堪地那维亚半岛,缩写里的“S”也从“Sweden”变成了“Scandinavian”,Polestar Racing一直呆在第一阵营,直到2015年。
Volvo全资收购了Polestar的民用车业务和“Polestar”商标,从此,Polestar成为了Volvo的子品牌,中文名“极星”,2017年剥离为独立子公司。
出任Polestar CEO的是一位设计师,而它的第一款产品让人一下子联想起了半个世纪前的P1800。
设计挂帅

在进入Volvo之前,Thomas Ingenlath的知名度约等于没有。和Peter Shreyer、Wolfgang Egger一样,他长期在VAG工作。而VAG一向不太喜欢让设计师站到聚光灯下为自己的产品站台,尽管VAG作为汽车设计界的黄埔军校,但是很多设计师是离开了VAG之后才获得公众知名度的。
2005年前,Thomas Ingenlath担任的是Skoda设计总监,曾经带队设计过一代经典Skoda Superb Mk I和Skoda Roomster,随后又在狼堡担任VW品牌外饰设计主管,一年后又去了波茨坦设计中心,在那里待了6年。2017年跳到了Volvo,出任Design VP,对造型设计拥有最高决策权,Volvo更是为他创造了“Chief Design Officer”的头衔。
随后就是一系列重塑Volvo品牌设计的动作。打前站的就是2013年发布的Volvo Coupe Concept。

毫无疑问,这是对P1800的一次重新演绎,而当时一片白纸的Volvo Design也给了Thomas Ingenlath绝好的发挥平台,此后我们就看到了Volvo耳目一新的雷神之锤设计DNA。
2017年,随着Polestar的独立,第一款产品也呼之欲出了,它和Volvo Coupe Concept极为相似,名字非常简单——Polestar 1。

这是一款2+2 Coupe混合动力车型,搭载了一台通吃天下的Volvo Drive-E I4涡轮增压汽油机,另外还有电机补充,输出达到600PS/1000Nm,纯电续航里程为150km。后续的Polestar 2将是一款D-Seg级别的BEV,Polestar 3将会是一款大型BEV SUV。这三款车都将基于Volvo SPA模块打造,工厂也位于中国。Thomas Ingenlath这样评价Polestar 1:
Polestar 1是第一款以Polestar品牌发布的量产车,它将是一辆搭载先进科技的优美的GT,这对Polestar而言是一个美好的开始。Polestar的未来将坚持全电动动力总成,打造高性能电动跑车的品牌形象。
而更好玩的是,Polestar 1——不卖。Polestar的全部车型将都采用月租的模式对外出租。按Polestar的想法,这可以让性能爱好者不去管那些烦人的事情——保养、保险等等,而专注于驾驶体验。在Polestar的月租计划当中,甚至包含了保养的提车与送车——车主完全不用开着车到店保养。
除了月租,Polestar还提出了更为灵活的分时租赁,用户可以在手机上说明对车辆有哪些需求,在送达的时候,这些需求都将得到满足而安装在车上。并且Polestar也不是嘴皮子利索,他们已经开发了一种技术,其实有些类似于Car2go,叫“Phone as Key”。
当然,我自己对这样的愿景也是有一些疑虑的,其中最大的一条就是——高性能车主是否真的愿意放弃一辆车的所有权。这个我是存疑的。我自己就会投出一记反对票,至于真正的消费者会怎么选择,这得调查过后才会知道了。这些激进的出租计划会如何执行,执行之后效果如何,只能静观其变了。
青色传奇的延续
2015年,Polestar的民用车部门与名字被Volvo收购了。可是Polestar不止一个民用部门,还有赛车部门。这个赛车部门改了个名字继续搞事——Cyan Racing。

让Cyan Racing走进国内大众视野的恐怕还是2019年它与领克合作出战WTCR,并且首战告捷。考虑到领克、吉利、Volvo与Cyan之间密切的历史关系,对于领克与Cyan Racing的合作也实在是没什么好奇怪的。

但是领克Cyan在WTCR上取得的冠军却是意义巨大的。这是第一次在国际重要赛事上有中国资本和中国本土品牌夺冠,这无疑将改变国际国内市场上中国高性能汽车的口碑,如果说20世纪初大家还对美人豹嗤之以鼻的话,同样是吉利,2019年的领克03+已经获得了不少赞誉之声了。
Cyan虽然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单纯的赛车技术团队,但是民用车上搞事情的老传统倒也没丢。而且和Volvo也没断了联系。2020年,Volvo发布了一款“新”车。

不管是外观,还是“P1800 Cyan”这个名字,致敬的意味都太明显了。不过想想也好理解,毕竟这年头出复刻老车已经成了潮流了,Aston Martin和Jaguar起了头,Volvo当然也会应个声。
不过,作为老派的赛车工程团队,Cyan显然没有“电气化”的意思,P1800 Cyan依然是非常传统的内燃机车,搭载的是Volvo那台通吃全线产品的I4 2.0T,当然,输出完全向Touring Car靠齐——420PS@7000rpm,481Nm@6000rpm。这是个比Audi RS3还要暴力的数据,而由于车身大量使用了CFRP,它的总重量比一辆Mazda MX-5还要低。
而且Cyan并没有像Aston、Jaguar那样完全100%照抄原始设计,而是做了一些调整,除了加宽车身、调整驾驶舱布局,还换装了现代化的18寸轮毂、大尺寸盘式刹车和独立后悬架,但是ABS、TCS甚至刹车助力这种奇技淫巧一概不要,力图打造一辆极度纯粹的驾驶者之车。
而且,这辆车按计划将对外发售,Cyan Racing并未说明产量,不过考虑到Cyan Racing作为一个赛车工程团队,产量恐怕也不会高到哪儿去,价格则是50万美元起步。
这大概是ICEV的黄昏时代,对P1800最好的致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