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12

8 月

车身型式面面观

  • By IanGoo

来来来,“命名部”的诸位,我们来聊聊。

听说你们管刚上市这个SUV叫XXX“Coupe”?

听说你们管那台旅行车叫YYY“Shooting Brake”?

你们……是认真的吗?

目前的市场上,有很多原本用来描述某些“Body Style”的名词,已经被销售给当成了某些车型的包装纸来用了。很多曾经的技术用语变成了营销话术,因此,我觉得有必要科普一下各种“车身型式”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我们一一来看。

Saloon/Sedan

Saloon和Sedan都是指中国市场上最常见的三厢轿车。一般来说,英式英语以“Saloon”为多,而“Sedan”则多见于美式英语。 “Sedan”这个名字,和中文的“轿车”异曲同工,来自于“Sedan Chair”,也就是小轿子——不止是中国有轿子,欧美一样有。

Sedan Chair

三厢轿车,顾名思义,表示汽车的外观明显分成了三个部分,位于中间的车厢,车厢前部一部分(多数情况下为发动机舱),后部一部分(多数情况下为后备箱)。为什么是“多数情况”?现代轿车多数为前置发动机。后置发动机的时代已经随着Beetle让位给Golf、Fiat 126让位给Panda那一波过去很久了。中置发动机轿车极为罕见。没发动机的——以后会越来越多,比如Tesla Model S或者Model 3,前后都可以作为行李舱。

但是,一个Saloon,也有很多变种。我们不妨一一看来。

Notchback/斜背车

Notchback这个词是非常标准的美语词。在欧洲极少有人用。虽然欧洲一点都不缺Notchback,比如欧洲福特的Escort、Sierra。 Notchback的“Notch”,原意指的是切口、比较硬的转角或者台阶。用它来指代三厢轿车的“背”,可想而知,Notchback的基本画风是这样的:

座舱与行李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交界,从车顶到后窗到行李箱盖构成了一个“Z”型的三段线。车顶、行李箱盖与地面基本平行。

GM声称1940款Sixty Special是第一个正统意义的“流线型Notchback”车型,也就是今天大多数三厢轿车的设计风格。虽然业内对此并没有非常明确的说法,但是Sixty Special确实影响到了战后的造型设计风潮。

Fastback

和Notchback棱角分明的Silhouette不一样,Fastback的Silhouette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条路线。从车顶到后窗到后盖的线条流畅过渡。

20世纪30年代,设计师开始使用新兴的空气动力学理论来改良厢型设计,以提高性能、降低油耗。很典型的代表就是Bugatti Type 57、Tatra V570/T77和Chrysler Airflow。但是在战前,流线型设计在汽车上的运用在商业上不算成功。

直到1954年,Merriam-Webster(就是那个韦氏英语词典的出版商)提出了“Fastback”这个词语,1970年,“Fastback”正式收录到词典当中。

Fastback在英语和美语当中通用,但是——在与世隔绝的澳大利亚,Fastback有另一种说法,叫“Sloper”,是“Slope”(斜坡)的“名词化”。 除了战前那一批被拍死在沙滩上的,战后最著名的Fastback车型有Volkswagen Beetle、Renault 4CV、Fiat 500、Citroen 2CV。嗯,没看错,著名的欧洲战后四小强,打不死的小强,改变汽车历史的小强。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Fastback的评判标准是是否拥有流线型的Silhouette,不涉及尾箱的开启方式。356的尾箱(里面装着一台发动机)是独立打开的,与后窗玻璃无涉,但是也有一些Fastback的尾箱铰链是装在后窗上方,打开尾箱的时候是连同后窗一起打开的,这是另一种维度的分类概念——Liftback。

Liftback/你要愿意叫它“掀背车”我也没意见

Liftback一般都有一个Fastback的造型特征,主要的区别方式是后备箱的开启方式。这种连同后窗一起掀开的豪爽设计让三厢车也能像Hatchback那样张开大嘴往里放东西。

典型代表包括1999款Toyota Celica、Audi A5 Sportback、Skoda Superb。

另外,也有一些并不是Saloon的车型也采用了Liftback设计,典型的如Toyota Celica T230 (Celica也有Notchback设计如早期的A60)。

Hardtop/硬顶

话说,这不是废话么……

除开部分软顶敞篷,哪个车的车顶不是硬的?

非也非也。

Hardtop是一类特殊的车身型式,在60-70年代在美国非常流行。它的特点是什么?

今天,我们在看到VW CC或者Audi A5这样的“轿跑”的时候,总会心水它的“无边框车门”。 真的很厉害吗?没有B柱的四门轿车见过没?那才是真·无边框。

Samsung

这种没有B柱的设计为驾驶员提供了更好的视野。但是,由于车身没有B柱,总体刚度和强度就不及普通的轿车,也就需要车身上进行额外的补强——和同款跑车的硬顶版本和敞篷版本一样,Hardtop的重量往往偏重。

到了80年代,随着74年能源危机的飓风带来的深远影响,美国车企被迫开始进行轻量化的研究,Hardtop的设计逐渐式微。

Club Sedan/夜……夜店车?

其实,所谓的“Club”,实际上指的是某种意义上的阶层区别,当年的美国,“Club“是上层人士聚集之所。之所以叫Club “Sedan”,是因为这种车型起源于美国的Club用来接送显贵的车。

既然是显贵用的车,自然需要与众不同一些。与一般的轿车相比,Club Sedan的车顶比一般的轿车更短,车身也因此具备了倾斜度更大的A柱和C柱,显得更加动感。

是不是很眼熟? 今天的我们在设计一些比较有“运动感”的车的时候,也常常使用大倾角的A柱和C柱的手法,原来这手几十年前的设计时就已经在玩了,想想就觉得我们还真是没有能突破老先生的框架。

1947 Packard Custom Super Clipper Club Sedan

Limousine/礼宾车

“Limousine”这个词,很有些意思,在德国和在英国/美国的含义完全不同。在德国,“Limousine”=Sedan,一切轿车,哪怕像A3那样的小车的三厢版本,都叫Limousine。

而在英语语义下,Limousine专指用于接待VIP的礼宾车,常常经过加长设计,加长的礼宾车叫“Stretched Limousine”。

与一般的轿车相比,Limousine最大的特征就是有一个屏障,将乘客区域与司机区域分隔开,显然的,用于VIP接待的车型也不会太差,一般用于Limousine的车型也都是豪华轿车为主,如Cadillac、Mercedes-Benz、Rolls-Royce或者Bentley。要说这个星球上最著名的Limousine,当属Cadillanc One。

大嘤帝国:我不要面子的啊?

Landaulet:晒晒太阳多好

在传统Limousine的基础上,后排乘客部分做成敞篷的,这就是Landaulet。

女王访德期间乘坐的Mercedes-Benz 300D Landaulet

除了让后排的VIP能够晒到自然光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他们直面围观的群众和新闻媒体。一度美国的总统们比较喜欢Landaulet或者Convertible,可以直接向路边群众挥手致意,但是在J.F.Kennedy在敞篷车里被狙击手刺杀后,美国的总统座车就变成了现在的公路坦克。

Brougham:晒晒太阳多好(司机)

和Landaulet正好相反,Brougham开盖的地方在司机位,而且有众多称呼,北美叫Coupe de Ville或者Brougham,法国叫Coupe chauffeur或者Coupe limousine。

在Brougham上,VIP们在封闭的车厢内吹暖气,而司机则在外边冻着。

无敌车型:Bugatti Type 41 Royale

Hatchback:掀背车

这是一群当年被严令不得开上长安街的苦逼货。不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汽车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hatchback已经不再是“低性能”、“低安全性”、“廉价质次”的代名词,而是一个正经的车身型式分类。当年因为那普遍一升不到的排气量而发出的禁令,随着今天hatchback早就一个个装上了标准规格甚至更强悍的发动机发出的轰鸣而烟消云散了。

“掀背车”,顾名思义,说的就是尾门打开的方式。但凡开掀背车的都知道它最强大的就是将尾门打开,可以装进去的东西真不是一般的强。

虽然从数据上看,掀背车的Cargo Space容积普遍低于同级别的三厢轿车,但是由于整个尾门可以掀起来,可以很简单地将东西往里放,并且高度的限制比三厢轿车小得多,而再把后排座椅一放,那空间搬自行车是很轻松的。

关于尾门有一个很有趣的,就是同一车型在美国的网站上可能是“4-door hatchback”(四门掀背),而到了欧洲的网站上就变成了“5-door hatchback”(五门掀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主要涉及到英语和美语当中对尾“门”的身份认定问题。在英语当中,一个开口,只要带玻璃,就认为它是个“门”,自然,尾门也算门。而美国人认为只有一个开口能用来出入人员它才算是门,只能用来装卸货物的(说躺后备箱的出去)尾门就不能算门。正是这一差异造成了英语和美语当中的区别。

目前一般认为,hatchback的开创者是Citroen。1938年,Citroen在Traction Avant上修改了一个“Commercial”版本(上图),特点就是整个可以掀开来的巨大尾门。而在战后欧洲的穷困时期,日子比较艰难的欧洲人民很快就发现了掀背车的各种优点——特别能装、特别小巧、特别方便,一时间,各种两厢造型的车遍布欧洲大街小巷,时至今日,欧洲的掀背车占有率仍然远高于三厢轿车。欧洲各国销量第一的国民轿车无一例外,都是掀背车:德国的Volkswagen Golf、英国的Ford Fiesta(Ford of Europe是英国、德国两大支部合并,虽说今天总部在科隆,但是Ford在英国仍然有工厂,并且有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法国的Renault Clio、意大利的Fiat Panda等等。

而众所周知,欧洲从来不缺汽车暴力分子。Hatchback作为欧洲最流行的车身型式,免不了要被这帮汽车暴力分子盯上。于是有了暴力版的Hatchback。

Hot Hatch/钢炮

“小钢炮”一词是从台湾传过来的翻译,原意指的是二战期间日军装备的50mm口径以下的掷弹筒,又叫超轻型迫击炮。

正经迫击炮是有机械瞄具的,这玩意儿连瞄具都没有,纯靠手感。单兵携带,编制里连“炮”的身份都不舍得给。但是——不管是八路还是国军,缴获了都说好。需要的时候往地上甚至膝盖上一架就能把炮弹甩到很远的地方,比手榴弹好用得多,杀伤力巨大,爆破半径高达八米,面对密集冲锋的对手一发炮弹就能造成多人伤亡。甚至后来缴获已经不够用了,国军兵工厂和八路军、新四军的兵工厂都开始仿制并配发,深得一线作战人员的喜爱。

而Hot Hatch正暗合这一特点:价格便宜、灵活轻便但是性能绝对不开玩笑。 钢炮出现的时间很早,早在70年代初就有一批如A112 Abarth、Simca 1100Ti这样的暴力货,然而,真正将钢炮概念发扬光大的当属1975年发布的Golf GTI,至今Golf GTI都是钢炮的旗帜。

Golf GTI面世之后,欧洲列强纷纷跳坑,Peugeot拿出了自己的“GTi”——山寨也好模仿也罢,205 GTi是公认的钢炮历史上的神作之一,Renault消化吸收了Alpine推出了R.S(Renault Sport)品牌,一辆Megane RS甚至可以让Porsche 996颜面尽失,Ford凭借和Cosworth的基情一直在捣鼓一些精神极其不正常(静若瘫痪动若癫痫,350马力前驱车)的疯子。

90年代末VW更进一步,成立了R GmbH,Ford则在英国成立了Team RS作为回敬,相继推出了初代Golf R(Mk IV)和初代Focus RS (Mk I),将Hot Hatch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类更强大的钢炮被称为“Super Hot Hatchback”,或者Super Hatch。此后又相继有更为丧心病狂的诸如Focus RS500、Impreza WRX STi Cosworth、C30 Polestar这类货诞生,将钢炮战争推进了核武器时代。

然而有一些车表示不服:其实我们也是可以一战的。

比如Jetta GLI,比如日本街车双煞Mitsubishi Lancer Evo和Subaru Impreza WRX STi(今天叫WRX STi)。但是很不幸,除了STi GV是“钢炮”之外,其他的车由于首先就不满足“Hatchback”的前提,不管再怎么能打,也只能屈尊叫“Sport Compact”了。

一般来说,自FF布局滥觞以来,钢炮的总布置多数仍沿袭买菜兄弟的前横置前驱,搭载一台强化后的汽油机。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前置前驱的天花板就在那里,除了RS-Team这帮神经病弄出了一辆350马力的前驱车,基本上超过300马力的超级钢炮都采用了四驱系统。

Estate/Station Wagon/旅行车

在欧洲,除了掀背车,就数旅行车的销量巨大。

很多人分不清旅行车和掀背车之间的区别,在对车脸盲的人看来,这两种都属于”两厢车”。当然,实际上这两者是不同的。

其实很容易理解掀背车和旅行车之间的区别——如果以一辆三厢轿车(Saloon)为蓝本,将三厢轿车的屁股砍掉的话,就是掀背车,如果将三厢轿车后窗后部、尾箱上方的空间补齐,就是旅行车。从外观上说,一般的掀背车都只有A、B、C柱,而旅行车则还有一个D柱。而且普遍的,旅行车的后悬比掀背车要长。

和起源于轿子的”Sedan”不一样的是,旅行车的词源相当蓝领,所谓的”Station Wagon”,指的是在火车时代的一种老车。又叫”Depot Hacks”。

这类车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出租车(实际上”Hacks”一词指的是Hackney Carriage,也就是Taxi的旧称)。但是专门跑火车站。除了拉人,还有一个宽阔的”后备箱”,可以将刚下火车的旅客的大包小包装进去。当然若是行李不多,也可以将座椅展开坐人。

至于”Wagon”一词,那更是又红又专的贫下中农出身。最初都是用来拉货的,如在农场的Farm Wagon、用于货运的Freight Wagon、当年快递小哥的座驾Delivery Wagon。

随着”Station Wagon”渐渐从出租车,进入一般家庭市场。这类”Station Wagon”也开始有了一些变化。观察一下上面的经典款Station Wagon,就会发现它的发动机罩部分是金属制,而车厢部分则是木制。这一传统也很好的延伸到了初期的旅行车款型上,这一时期的旅行车有一个外号,叫”Woodie”。

但是木制车身的加工昂贵、噪音大而且后期维护相当麻烦,随着二战之后钢板成型技术的成熟,全钢制车身的旅行车开始出现。1949年,美国第一台全钢旅行车Plymouth Surburban上市。尽管同时期仍然有Woodie上市,但是历史趋势是显而易见的。

当然,欧洲的汽车暴力分子同样不会放过原本居家旅行的Station Wagon或者说Estate。这种暴走奶爸车最著名的当属Audi。Audi 80 8C Avant本来是一款比较文雅的旅行车,市场反响也比较好。但是,Audi将80 Avant运到了Zuffenhausen,这里是Porsche的Rossle-Bau工厂。就在这里,Porsche给这台80 Avant注入了2.2升鸡血,这台车被命名为RS2 Avant。

这台车开启了Audi的RS魔盒,此后Audi一发不可收拾,RS4 Avant、RS6 Avant都是欧洲暴走旅行车的典型代表。

北欧的Volvo也不遑多让。把旅行车送上赛场的不多,Volvo是其中之一。

今天的Volvo也蓝色的北极星(Polestar)打上了V60旅行车的车尾,但是看起来比Audi RS旅行车更加人畜无害,除了那一身灼人眼的蓝色。

运动系列

在被国人称为”跑车”的车型当中,其实有数量庞大的车身型式。

Coupe:我快被用滥了

我也很无奈啊……谁让正经的”Coupe”一个个都是那么高冷的车型呢?于是,”Coupe”这个词也就被镶上了一层金边。

正经的”Coupe”,指的是装有不可拆卸硬顶、单排座位或者两排座位、一边各有一扇车门的车型。

是的,那些装着四个车门的,统统不能算Coupe,至于SUV……更不能算了。

“Coupe”原本是个法语词”Couper”的不定式,意思是”切割”。这么解释是不是一头雾水?那是因为现在的Coupe早就找不到任何”切割”的意思了。我们还是得回到畜力车时代,那是的Coupe长这样:

传统的Berline马车车厢是有两排座位的,一排向前一排向后,在这样的马车车厢的基础上做一些修改,将向后的一排座位砍掉,缩短车身长度,这样得到的车身在法国被称为Berline Coupe,后来简写成Coupe。在畜力车时代,使用Coupe的多是贵妇或者千金大小姐,非常适合购物或者出入社交场合。

进入汽车时代,Coupe的一些设计特征也继承了下来,如单排座位和两个车门。这样的设计风格与更加实用的四门四座轿车相比,显然是一种不那么接地气的车型。并且有Ferrari、Lamborghini和Porsche这群暴力分子一直在Coupe车身型式上制造高性能汽车,Coupe愈加被≈跑车≈超高性能,在宣传上,Coupe也就成了一个包装名词。如M-B GLC Coupe和GLE Coupe,其实根本不符合”Coupe”的任何一项定义,但是在市场上他们就这么叫了,也是没有办法。

当然M-B在这方面算是惯犯了,下面会提到另一种乱用车身型式名称的例子。

一些意大利的厂商会管自己的车型叫”Berlinetta”,在意大利语中的意思是”Little Saloon”,实际用起来和Coupe没什么区别。除了意大利的厂商,德国的Opel和美国的Chevrolet也用过这个名字(毕竟比较洋气,Italian嘛)。

Roadster/Spider/Spyder:晒太阳啊晒太阳

在提到Roadster/Spider/Spyder(为了省事就写Roadster了)之前,得提到另一个分类——Convertible或者Cabriolet。

Convertible是一种很宽泛的车身型式分类,它只关注一点——汽车是否有可开闭的顶棚,其他都不管。至于这台车是像Rolls-Royce Phantom那么大还是像Smart ForTwo那么小,它是不管的。此外不同的厂商也有自己习惯的命名方式,如Rolls-Royce,就不叫Convertible,叫”Drophead”,其实是一个意思。

而Roadster的定义和Convertible有一些不同——首先,Roadster必定是双座或者2+2、双门设计,其次,必须要有开篷设计,至于这个顶棚能不能合上就无所谓了——换句话说,Convertible必须要能合上,而Roadster则允许无法合上)。 事实上,顶棚都懒得设计的Roadster并不少,在赛车领域尤其多,毕竟一克重量一寸金。在意大利,这种专门用于赛道、连顶棚都不舍得给,有时候连车门都不给的车型,有一个专门的名词——Barchetta,意大利语的意思是”小船”。当然后来Barchetta也就约等于Spider了,如Ferrari 550 Barchetta。

当然,民用车当中的Roadster,为了照顾不期而遇的降雨,采用可开闭顶棚设计居多——关于这个顶棚怎么开闭,是硬顶还是布蓬,都不在定义之内。当然要说有意思的设计,Ferrari 575M Superamerica应该算一个。

除了正经的全可开闭顶棚,在Convertible之外还有一类很有意思的设计叫做Semi-Convertible,又叫Cabrio Coach。这类车的可开闭范围只限于顶棚,车顶纵梁和一般的车是一样的(传统的Convertible没有承载纵梁)。典型代表就是Fiat 500C。

Shooting-Brake:奔驰来来我们聊聊

前面说M-B是惯犯,就是它——CLS Shooting Brake。

无可否认CLS和CLS Shooting Brake都是美得让人窒息的设计但是这个名字……明明只是一辆五门旅行车为什么叫Shooting Brake?

Shooting Brake(猎装车),顾名思义,最开始是用来打猎的。这一活动在英国至今都在绅士贵族群体里颇为流行,每年秋天,英国的贵族们都会带上名贵的骏马、亮闪闪的猎枪、血统纯正的猎犬来到田间地头,对地里蹧尽庄稼的狐狸展开围剿。猎狐活动的动机是展示贵族对贫下中农的关心,但是这派头在贫下中农看来简直就是红果果的炫富好伐?

猎狐对英国文化和英语都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汽车工业自然也不例外。贵族们的Aston Martin后备箱太小,根本放不下长大的猎枪,于是,一类变型Coupe出现了——将Coupe的后地板延长、同时将顶棚向后延伸到车尾,成了一种有些类似Estate的车型,这种车型就是Shooting-Brake。

但是要说Shooting-Brake和Estate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那就是出身了。Estate前面说了,出身于劳苦大众,农场拉货的就是它,而Shooting-Brake则是含着金汤匙的贵族,对于汽车来说,Estate的基础是Saloon,而Shooting-Brake的基础则是高性能Coupe。

CLS Shooting Brake的基础车型是CLS,是一辆四门Saloon,当然的,CLS Shooting Brake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Shooting-Brake,而是一辆五门Estate。 虽然现在英国禁猎的呼声很高,但是Shooting-Brake倒并没有消失。而且很搞笑的是,一些实际上是Shooting-Brake的车型却并没有在名字里提及,甚至在宣传的时候都不提Shooting-Brake。很典型的是:

Targa Top

这是一类比较罕见的车身型式,其特点是整个车顶均由玻璃制成,玻璃顶的后方是一个很粗壮的防滚架——这就是Targa和一般的”全玻璃顶棚的区别,它同样没有承载纵梁,整个车顶不传递载荷。说到底,Targa Top其实是Roadster的一种变种。这块玻璃顶可能是可拆卸的。

要说最经典的Targa Top车型,毫无疑问——也是这个名字的来源——Porsche 911 Targa。

而”Targa”这个名字也不是Porsche生造的。这个名字来自一个难度恐怖的赛事——Targa Florio。Targa Florio赛事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上举办,从1906年就开始了。正常人跑跑Nurburgring Nordschleife就觉得这赛道已经长得令人发指弯道多得记不住——这才仅仅是一条单圈20公里的赛道,Targa Florio的赛道,在初期可是长达148公里,1951年赛道大幅缩短之后仍然长达72公里。并且赛道狭窄多弯,在经过城镇的时候,赛车与建筑物之间毫无缓冲,贴着围观的观众呼啸而过。Targa Florio也因此成为一个死亡率比较高的比赛(虽然和曼岛TT和Dakar没法比)。最终在1977年的重大比赛事故后,被西西里警方强行截停所有赛车,此后Targa Florio赛事就此终止。

在整个Targa Florio的历史上,Porsche凭借11个冠军、9个亚军、12个季军、8次最快圈速的成绩傲视群雄,成为Targa历史上冠军最多的制造商,为了纪念Porsche在Targa的精彩表现,Porsche在1966年推出了911 Targa车型。此后,这种采用非承载全玻璃顶棚设计的车型也就都叫Targa Top了。

商用系列

皮卡:美澳有别

Pickup Truck——提起这个就会想起美国。这个星球上为数不多的皮卡卖得比轿车好的国家。 鸡肉战争让美国成为全球皮卡第一大国。传统意义上的美式皮卡往往采用了粗壮的大梁底盘,在上面安装驾驶室与货斗。

这类皮卡和SUV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而有一些厂商真的就这么干了——Toyota Sequoia与Tundra就是同平台的SUV和皮卡。

澳大利亚同样也很流行皮卡。除了从美国拉进来的,澳大利亚也有颇具当地特色的一种特别的皮卡——和美式皮卡五大三粗的厚实样子不同,澳式皮卡的前段和轿车观感是一样一样的。 这种皮卡,名字叫“Ute”。

甚至在一些澳洲的国外厂商如Nissan、Subaru也在澳洲生产Ute。

不过话说回来,“Ute”这个词,其实也在渐渐地泛化。随着美式皮卡的引进,F150同样也被称作Ute。“Ute”是Utility的简写。但是严格的Ute仍然是只轿车式样的澳洲独有的这种皮卡车型。

Ute在澳洲的流行程度不亚于Pickup在美国。甚至在澳洲有专门的Ute Muster聚会,参与者自然都是Ute的车主。

皮卡在欧洲也有生产、销售。但是由于人口密度远高于北美,城镇的路况也远比北美复杂,因此开放式货斗的皮卡并不是太好用,当地更流行的是另一种车型。

Van

也就是俗称的“面包车”。更严肃的称呼是“厢型车”。

在欧洲,厢型车的分类依据有两个:第一、尺寸,第二、用途。 最基础版本的Van叫Panel Van。除了主副驾驶座,车内就不再有别的座位,整个后部是一片平坦的地板,可以用于装运货物。

可以注意到,Panel Van的后部货舱范围经常是没有侧窗的——反正没有坐人的需求,就省些钱了。

Panel Van的尺寸比较多样化,可能比较大如Ford Transit,也可能比较小,如VW Caddy。

装人的Van一般比较小,类似Renault Espace或者Honda Odyssey已经算是尺寸偏大的了。更大的装人的厢型车已经被归类为Minibus而不是Van了。 这类装人的Van,称呼很多,英国管这个叫People Carrier,欧盟官方叫MPV,美国叫Minivan。

“越野车”?

曾经,在大街上奔跑的北京212都会被人们叫成“吉普车”。后来,随着Jeep强势入驻,现在再说“吉普车”恐怕会被人笑成是老土。然而还是有一大批人将与“走烂路”有些联系的车型说成是“越野车”。

正经的越野车来自战场。二战期间的军用越野车其中有一些甚至延续至今。美军的Willys MB和Ford GPW就是最为常见的两种,英国则采用了精神延续至今的Land Rover Defender,德国比较心大,在KdF-Wagen(也就是后来的Beetle)基础上改造出了Type 82 Kübelwagen和Type 166 Schwimmwagen,以及小批量试制的Type 87 Kommandeurswagen,与Defender和Willys装备了四驱系统不同,众魔改甲壳虫凭借的是轻巧短小来获得不俗的越野能力,四驱系统的使用受到了众多限制,很多时候仍然是后驱打天下。

战争之后,这些战争机器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但是,多数仍然显示出一种五大三粗的军人风范,直到Range Rover——历史上第一款以“豪华”著称同时仍然有颇为不俗的越野能力的SUV。 这时期的“SUV”,多数构建在轻型卡车底盘之上,采用非承载式车身结构,在1983年,第一款采用承载式车身结构的SUV面世——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北京吉普”,Jeep Cherokee XJ。

时至今日,SUV已经成为了全球热点车型(是的,不仅仅包括中国),随着它的快速发展,愈加多的厂商采取一种全新的开发思路——在轿车的基础上抬高车身,制造所谓的“SUV”,这类SUV,更精确的称呼应当是“Crossover”,跨界车。如Audi Q3(基于Audi A3/VW Golf)、Ford Kuga(基于Ford Focus)、Honda CR-V(基于Honda Civic)。

以上算是一些已有的车身型式。 但是作为设计师,创造永远是心中的梦想。

有没有更加新颖一些的车身形式呢?当然有。BMW、Mercedes、Audi乃至Porsche都在进行这样的尝试。当然,开始的时候肯定有很多元化的评价。

Ta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