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8 月
败物小记:我的鼠标史
- By IanGoo
虽然,我是个键盘流。而且因为平时码字比较多,键盘对于我来说更加重要一些,而且早早地上了一些品质比较好的机械键盘,还写了一些心得。
但是,对于我来说,在外设这块,我最早跳的坑,其实还是鼠标。并且鼠标不比键盘,更换的频率比键盘高不少。我至今已经用过一只手数不过来的鼠标了。我觉得,有必要整理一下我的鼠标史了。
一切的起源
上了大学,大一下学期,也就是08年,我买了一台自己的笔记本——三星R700。这是一台17英寸、性能堪比台式机、同时移动性极差的超大型笔记本。无他,因为我学了设计。在一个苦逼的设计师即将诞生的时候,我意识到了一个高质量的鼠标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需要在Photoshop里进行一些高精度的移动,就在那时候,我意外打开了外设这个大坑。
然后至今都没能爬出去。
我那时候选择鼠标的标准挺简单——有线、激光、定位精准。一番筛选,最终敲定的是罗技G5,蓝色碎裂纹的第二版。

罗技G5,它的前辈不可不谓声名显赫——传奇般的MX518。从MX510,到MX518,再到G5、G500、G500s,这个设计堪称历久弥坚,而就在2018年,罗技复刻了MX518,老兵不死,甚至都懒得凋零。
G5算是我的鼠标启蒙老师。在使用G5的过程中,我学习了很多高端鼠标的必备知识——报告率是怎么回事、DPI又是什么、如何通过驱动进行按键分配等等,以及装B到没朋友的配重块。从鼠标底部后方弹出配重仓,塞入合适数量的铝合金或者不锈钢配重块然后在“咔”一下重新上上去,颇有一种给手枪上弹夹的快感。虽然这会让这款重量本来就不低的鼠标变得更重,但是更好地前后配重平衡也是让我结结实实感受到了的。
我的另一个感受就是罗技强大的售后。
G5并没有在我手上坚持很久,只过了一年,右键就开始双击。当时我显然没手艺也没条件像现在这样一言不合就动手拆鼠标换微动,所幸学校离中关村不算远,跑了一趟罗技的售后,然后我被罗技的售后震惊了。
– 呃……不好意思,我的鼠标左键双击了。
– OK,我试一下。
(一顿操作,我也没看到她是不是真的试出来双击了。)
– 好的。罗技的售后是只换不修的。不过由于你的这个鼠标已经停产了,我们会给你换一个新。
– 呃……是新鼠标吗?还是翻新的?(我的认知当中,用一个翻修过的鼠标换客户的二手坏鼠标才正常)
– 是全新的,现在这个型号的鼠标还没有在国内正式上市呢,请收好。
我看着面前崭新的包装盒愣了两秒,挤出“谢谢”,恍如做梦一样离开了。这是2009年的上半年,我拿到手的是几个月后才在国内开始销售的罗技G500。我通过售后提前白嫖了这个鼠标。那年头自媒体视频还不够发达,要不然我肯定拍个“全网第一”开箱视频了,反正人罗技也没跟我签保密协议什么的。
我经常黑罗技,黑它在高端鼠标上微动不高端,黑它某些型号的电池续航只有10个小时,甚至也黑它的质保年限缩水,但是它的售后质量我黑不起来。事实上,每一个经历过罗技售后的用户对罗技的售后都很难黑起来,确实太过于良心了,如今十多年过去,罗技的鼠标或许质保已经从三年降到了一年,但是对待送保的鼠标依然是直接给你换一个全新的,而且从换新日期开始重新计算质保年限。这种售后有一个绰号,叫“无限续杯式售后”。当然这有一个前提——你的鼠标得坏的足够快才行。
偏偏,我手上这个G500,足够坚挺。
白嫖的指尖陀螺

G500和G5相比,除了外壳设计的变化,主要就是侧键从2个变成了3个,DPI调节键从滚轮区域挪到了左肩左侧,而滚轮……那是脱胎换骨的变化!
我至今都无法丢弃罗技的这个滚轮。当我发现按下滚轮后面的切换键可以让滚轮变成无阻力滚动模式之后,我上课时就有了新的摸鱼手段。而且它确实非常实用,在大段文字上下滚动的时候完全可以手一搓然后让它自己滚,非常方便。至今我用的两个主力鼠标都有这样的功能,而且我完全离不开。至于DPI的提升、报告率的改善,这些都是必然的了。
这个G500伴随了我大多数的大学时光,甚至在我回想我的第一个高端鼠标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G500那个泛着银光的身影,而不是G5的蓝色闪电。
也正因为它用着实在是太顺手,我竟然发现无甚好写。是吧,一个优秀的鼠标或许就应该是这样,平平淡淡地陪在手边,不给你整幺蛾子。
不过,也由于它坚持的时间有些太长,当它挂掉的时候,三年期限已过,而我那时候已经南下香港了。
梦想破灭
某次正在做课程设计的时候,我感觉到我手上的G500抽风了。想想也是,从09年到11年,已经三年了,它也该退役了。
不过,有两个问题,第一,G500已经过保;第二,我人在香港,总不至于为了一个鼠标专门跑一趟深圳。想来想去,只能重新买一个,当然,还是Logitech。
就这个新买的鼠标,毁掉了Logitech在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香港的电子产品很便宜,鼠标当然也不贵。当我看到G700这样的高端游戏鼠标竟然卖得比国内的G500还便宜的时候,没有理由不考虑升级一下。
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无线鼠标,然后,灾难……
众所周知,G700是一个性能与G500相当的高性能游戏鼠标,所以,它的耗电量那是杠杠的。而G700只为它配备了一节汤浅镍氢充电电池。
我现在回想起G700,印象永远都是ThinkPad W520挎起个批脸屏幕上甩出一个警告:鼠标电量不足。这破鼠标不是在充电,就是吊着一口老血等充电。要说插着线用吧,配送的鼠标线黑粗硬长,很不好用。我经常一怒之下用我当时Moto Atrix 4G手机线代替,手机线比鼠标线软你敢信?
它的自定义按键是挺多,达到了7个,握持感也非常不错,人机方面唯一的缺陷就是太重,别的没毛病,但是电池绝对是体验毁灭者。当时舍友的女友告诉我她的罗技鼠标电池续航18个月,实际可以用两年之后,我只能苦笑表示G700能坚持两天。
那时候的锂电池鼠标不是没有,甚至我的第一个鼠标G5的老哥G7,就是锂电,但是体验并没有比镍氢电池供电的G700更好,
不过好歹这也是个不错的高价鼠标,随随便便扔了可还行,于是一直捏着鼻子在用。
终于罗技鼠标的一年大限还是到了。G700,也双击了。但是等待它的不是续杯,而是退役。现在这个G700早就不知道哪里去了,但是它留下了一个遗产——一根巨长无比的USB-A – MicroUSB线,现在顶着一个Lightning转接头在我的床头为我的手机充电。这根线当鼠标线属实蛋疼,但是质量也是真的不错。
逃离罗技
虽说G700也是三年保修,但是那时候,非常擅长南北纵跳的我已经跳到了大东北。我总不至于为了一个鼠标专门跑一趟香港,还是重新买一个吧。
由于G700给我带来的印象实在是太过于深刻,以至于我产生了罗技PTSD,我的新鼠标要求变成了:第一、性能够好;第二、不要无线;第三、罗技滚粗。
一顿搜索,我竟然买了……

Mad Catz RAT7。无他,太……帅……了……
当时我还在蹲车间,帮车间工会做做海报。换了鼠标之后,这个看起来随时会变形跳起来的鼠标趴在……ThinkPad的旁边,现在看确实有些违和。不过,这个鼠标本身是足够抓眼球了,以至于和我差不多同时进车间的一位对鼠标完全不懂的姑娘看到之后都“哇”了。
后来这个姑娘成了孩儿他妈,先后顺走了我两个备用鼠标,还让我给她买了一个顶级办公鼠标。
扯远了。
RAT7除了造型极度科幻,还有几个特点,第一是可调。从某种程度来说,它确实是“变形金刚”,拇指指托可调整角度、小指指托可以在三种备件当中选择更换,掌托可以在两种材质、两种大小的备件中选择更换并且可以前后调整。理论上说,RAT7可以调整到非常适合我的手掌的程度,舒适性应该是无敌的。
可惜,只是“理论上”。RAT7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太趴了。这个是怎么调掌托都调不好的。这种比较趴的掌托理论上应该适合抓握,但是……你可得想清楚了,RAT7,主框是一张2毫米多厚度的铝合金板弯成的,裸重就高达130g+,丧心病狂的是它还可以添加多达30g的配重,轻松160g+。所以G502什么习武之人专用就别拿出来BB了,丢人。而且这铝合金主框绝对是实打实的金属,抡起鼠标线当流星锤绝对比G502好使的多。
硬件如此,那软件呢?
众所周知,罗技的驱动是做得非常优秀的,优秀到我都没办法狠狠吐槽——就算是最近被喷的G Hub,其实也是在及格线以上的,大家不爽只是认为它没有LGS那么直观。我真的很想给这些喷G Hub的好好介绍一下Mad Catz的驱动。不光界面很杀马特,还特别的难用,不光特别的难用,它还贼喜欢刷存在感。
罗技的G系列鼠标都有板载,设定好之后写入鼠标,LGS也好G Hub也好,不用启动。办公鼠标配备的Options虽然必须运行才能支撑鼠标的满血运行,但是Options极为低调,只有你需要用的时候才能找到它的存在感,在Mad Catz这里,驱动一停,鼠标马上恢复到最高DPI,满屏幕乱飞,根本把握不住。而驱动的图标——一个非常扎眼、丑掉渣的图标,就必须挂在托盘里。更令人无语的是它的拇指滚轮。我就没找到一个地方是它能用的,最后愣是将左右键映射到了滚轮上,好歹让它能在我码字的时候帮助我移动光标,但是我很快就发现这么设定简直是有病——码字正在兴头上的时候移动手臂去摸鼠标是不是有病。
至于驱动当中的设定,也是一个大写的服,按键编程可以直接调用的选项极少,更多时候我得用类似于写代码的方式将一堆堆的快捷键输进去。
所以为什么我看到AHK那么亲切,不是特么没有原因的。
退烧与痛惜
所以我从一个坑爬了出来,跳进了一个更深的、带地雷的坑里(指键盘)。
我对我的鼠标鉴赏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某次,我路过一个商场里的电脑配件摊,想着要买一个后备鼠标,于是,顺手买了一个罗技。M90。29块钱。

然后突然觉得……似乎鼠标也就是这么回事,没必要用太好的。于是,我在一段时间里,一直用的就是这29块钱的M90,原本应该作为主力的RAT7,反而被冷落在了一旁吃灰。
因为M90太实用了,它的设计比MX518还要坚挺经典,握感非常优秀,它又非常轻巧,功能太丐以至于驱动都不用,完全的Plug & Play。后备鼠标反而夺了主力鼠标的鸟位,这可还行。
后来,当年那个姑娘的鼠标坏了,把M90拿走了。我就上狗东又买了个M100,还是29块钱,和M90没什么区别,继续用。
这是一段很恬淡的时光。那段时间我研究的主要是键盘,所以键盘非常不错,是刚刚上岗的Leopold FC900R,但是鼠标非常素,却也怡然自得,游戏也没少打。要说伤感,也是有的。某天我心血来潮想要用回RAT7,有鉴于这破玩意儿没有驱动没法用,于是跑去Mad Catz官网下驱动,却发现……打不开了。
查询的结果让我颇为意外——Mad Catz竟然破产了!
在2015年前,Mad Catz是一个有信仰的外设品牌,尽管我作为用户可以说它毛病属实一大堆,但是光凭着帅瞎眼的设计,Mad Catz就足以坐稳罗技、雷蛇、赛睿之后的第四把游戏鼠标的交椅。但是很可惜,Mad Catz走得太歪了。它在2007年收购了著名的飞行外设制造商Saitek,此后,天量的资源都压到了以飞行外设、游戏手柄、Tritton品牌的游戏耳麦和专门的游戏控制器这样的小出货量、高利润产品上,而真正可持续、稳定为公司补血的键盘鼠标却备受冷落,以至于很多人在提起RAT系列鼠标和STRIKE系列键盘的时候,都习惯性地认为它们是Saitek品牌下面的(其实挂的是Mad Catz品牌)。2015年,Mad Catz甚至开始收缩RAT和STRIKE的投入,一年只憋出来两款新产品,但是很显然的,特别外设能是个多大的市场呢,这一步臭棋很快就榨干了Mad Catz的资金链,于是在2016年,Mad Catz将Saitek卖给了罗技回血,但是无济于事。2017年4月,有着三十年历史的Mad Catz破产清算,Saitek还算幸运,被罗技接盘,也算是补齐了罗技在飞行外设方面的一个短板,而Mad Catz和Tritton就没那么幸运了,直接关门。于是我手头的RAT7,成了孤儿。勉强装上了一个也不知道是不是最新版本的驱动,也算能用,当然用起来一如既往的不爽,然后,它也双击了……
有一说一,从14年到17年,差不多四年时间,RAT7活得挺久的。但是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其实并没有服役很长时间,在这小四年里,M90和M100的工作负荷比它大得多,但是同样的也没有出任何问题,就因此而说RAT7的微动够坚挺显然是不靠谱的。倒是它是一个脑子有包的公司制造的一个短板极短、长板极长的、极富个性化的产品这种说法比较合适。事实上,Mad Catz的几乎每一个产品都是这种风格,它们似乎都应该出现在科幻片里,每一个产品都拥有天马行空、让人一眼晕厥的炫目设计,拿手好戏就是拆解-变形-重构,从鼠标到键盘到手柄莫不如此。只可惜,消费者需要的是实用的产品,而不是炫目的科幻电影道具。
幸运的是,Mad Catz的故事还有后续。2018年,Mad Catz被中国资本收购而复活,现在,京东和天猫上都能买到Mad Catz了,还是原来的造型风格,但是影响力方面……罗技、雷蛇已经拼杀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样的竞争态势下,连赛睿这样的老牌竞技外设厂商都已经显露出了疲态,已经消失了一段时间的Mad Catz显得有些和时代脱节。
至于我手头那台RAT7,我本想把它当成手办收藏起来,前两天想翻出来看看实在不行我把我手头多下来的两个蓝点微动换上去,偶尔把玩把玩,却发现死活都找不到了。唉,有些可惜。
办公室民工的鼠标
众所周知,和品牌整机一起配发的鼠标,都是垃圾。
我司也不例外,随戴尔工作站一起到的鼠标完全没法用。加上2016年我采购了自己的笔记本——一台小米Air 13,我想要用一套键盘鼠标无缝连接操控两台电脑,行不行呢?
于是我买了一把罗技K375,一个罗技M590。K375可以连接三台电脑,M590可以连接两台电脑,显然非常合适。

再次用回了无线鼠标,再次用回罗技。不过,不是罗技的G系列,而是低调的办公系列。
或许是不再少年了吧……
M590其实是买错了的结果,我在买的时候没有注意看这货是静音鼠标,如果注意到了的话我应该买M585才对。到手才发现这鼠标的左右键肉得非比寻常,有些难受,不过坐办公室已经够难受的了也不差这一点。于是,M590被我很愉快地用到了……现在。
至于K375,这个键盘因为过于垃圾早就找不到了。
其实,现在的M590也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了,它是和小米Air一起退居二线的。其一是M590偶尔出现双击,而它的静音微动根本换无可换;其二,2020年10月,我换上了Zephyrus G14,后来又接收了那个顺走我两个备用鼠标的姑娘的Surface Pro 7(关于第二个备用鼠标的故事后面会说),因为我很惊喜地发现Surface Pro是个开会神器,它太轻了!这下,我在办公室需要用三台电脑,只能连两个设备的M590瞬间不行了。
于是,我换成了罗技常规办公鼠标(非MX系)当中的最高配的货色——M720 Triathlon,并且发现它简直就是低配的MX Master,好用得很。可以想见,M720将会在我的办公桌上服役很长很长的时间,并且享受和MX Master一样的换微动待遇。

和Surface Pro一起到来的,还有一个Surface Arc鼠标,就是题图里的这货:

这鼠标吧,除了便携,没有任何优点。完犊子玩意儿,而且它挂了之后,连微动都修无可修。完毕。
至于要给M720换微动还是歇歇吧,这货在一年内出现了双击,啥都不说了找京东续杯去也。
这是一个支线副本,并且剧透了不少主线剧情,好吧,我们回归主线。
大师
不知怎的,没有高端鼠标镇场子,我感觉有点空虚。当我把玩了RAT7再用回M100的时候,我发现在Premiere里剪视频的时候,M100的定位精度似乎总是有那么些飘忽,而且薄薄的壳子轻轻一压就会变形发出响声,这些缺点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2017年的双十一。我看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罗技MX Master 2S,售价499。
MX,现在已经成为罗技顶级办公外设的代号。这条产品线可以一直追溯到2006年罗技突破整个鼠标圈极限的一款产品——MX Revolution,人称“大革命”。一系列令人眼晕的新技术在大革命上实实在在掀起了鼠标领域的大革命:MicroGear双模式自适应滚轮、拇指滚轮、精雕细琢的握感……这一切,都让MX Revolution成为了鼠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不过MX Revolution却后继乏人。M950空有和大革命相似的身板,却完全没有大革命的强悍,此后,“MX”这个顶级办公鼠标的名号,沉寂了很久(MX500当然不能作数,那是游戏鼠标)。
直到2015年,大革命的正统后裔在十年后终于再临鼠标市场,再度为罗技登顶办公鼠标的最顶点。MX Master,拥有高度人机工程学的设计、丰富但克制的多功能键、双模式自适应滚轮、拇指滚轮。这个鼠标虽然很贵,但是其性能参数却很抱歉——最高DPI只有1600,和动辄破万的同门G打头的那些打手显然没法比。
但是,MX Master的雍容淡定却是游戏鼠标所不具备的。
虽然外观看起来MX Master比大革命要“胖”一些,但是握感依然极为出众。面对这样尺寸的巨型鼠标,就不用研究抓握趴握了,最好的握法就是整个巴掌“揉”住鼠标,很放松地移动就可以了。使用它完全不需要任何刻意的“训练”,设计师已经帮你设计好了一种特定的握法,只要跟着设计师走就可以了。
虽然我个人使用的DPI一般来说就是1000,不过,总有使用4K屏的宝宝们表示快吐了,于是2017年,罗技对这个旗舰进行了更新,MX Master 2S上市。就在这一年的双十一,罗技的天猫店放出了一个“不买不是人”的价格(499),果断剁手。

自此,M100瞬间不香了。甚至作为后备鼠标,我都觉得它不太够用。
2018年,超轻量鼠标的战争早已打响,在这场战争中,雷蛇毒蝰无疑是一个很靓的崽,在它之前,90g以下的超轻量鼠标最常见的偷轻手段是掏洞,罗技的狗屁总算是不掏洞做成了超轻量化,而雷蛇的应对就是毒蝰。在毒蝰上,我了解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光微动。
Emm……总觉得有些眼熟。光微动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长寿命。我的印象当中,似乎有国内厂商也在做这个,很快就查到了,一个是双飞燕旗下的血手幽灵,另一个就是富勒。富勒的光磁微动似乎还更先进一些,加上价格并不贵,就在京东上顺手买了一个——富勒G90。

富勒G90这个鼠标是有一些Bug的,首先它没办法插在USB3.0上用,为这个我还在京东上退过一回货,后来总算是查到了原因。然后就是它在双屏环境下同样有一些Bug,在你拖动一个窗口从一个屏幕迈向另一个屏幕的时候,就会发现它迈不过去,很蛋疼。所以这个“后备鼠标”,真的只能用于应急。
不过现在这个应急也没了,我用的还是M100应急,因为这个富勒G90也被那个姑娘顺走了……
MX Master 2S倒也没有给备机上场的机会,一直安安稳稳地服役。算起来,今年已经是它服役的第四年了。它已经超过了所有其他鼠标在我手上的服役时间了——当然,也早过保了。
罗技再次在品控上显示出了超高的水平,19年年底,MX Master 2S开始出现双击。此时,它刚好服役两年零一个月。而MX Master 2S的保修期——一年。
唉,遥想当年,三年保“修”、只换不修的罗技,这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吗?
那就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看了看视频,学会了怎么拆MX Master 2S,然后上网买了一堆备件——备用的脚贴、鼠标按键立柱金属贴、以及一对微动。
这次,我选择了标称寿命6000万次的凯华红壳GM4.0微动,当然还有一堆工具——电烙铁、焊锡丝、吸锡器,不过,鼠标并不是第一个被修的,那个姑娘让我给她买了一把阿米洛森灵蓝轴,结果水泼到里面了,导致小键盘区0键臭轴。那把键盘成了电烙铁的First Blood。谁让卖轴的快递更快到呢。
换完微动,MX Master 2S继续波澜不惊地服役,直到现在。姑娘又配发了一台新电脑,她也需要多设备鼠标了,于是我又给她买了一个罗技MX Master 3,算是情侣款。
要说MX Master 3给我的印象……电磁滚轮确实舒服,但是现在Master 2S的滚轮也很舒适,再考虑到MX Master极佳的可维修性、丰富的备件,我觉得2S能用的时间会长的可怕。
要说2S有什么缺点,我想重量应该是一个,它号称重145g,但是我称下来有153g,G502和它相比就是个弟弟。还好我玩游戏比较咸鱼,倒也不是什么大毛病。不过我还是被迫把鼠标垫从雷蛇重装甲虫换成了掘土黄蜂,树脂垫上习武总算是舒服了一些。
清理MX Master 2S的时候,才感觉到了它的苍老——鼠标滚轮已经千疮百孔,虽然和网上那些伊拉克成色的鼠标还没法比,但是MX Master 2S似乎还是需要一个助手的。
这次的选择非常干脆简单——罗技G102。

这个鼠标的定位非常简单——备胎鼠标,不用太好,也不能太差,G102这个呢算是刚刚好。它的优势非常明显——百元鼠标级别当中最牛X的配置,以及G系列精雕细琢的极佳手感,劣势也非常明显——微动和滚轮都缩水了。微动是10M级别,在按键预压系统的加持下,估计也就700万。滚轮是编码器,而不是罗技看家的光栅。本来我想要的是罗技上一代小花旦G300s,但是由于我最近刚刚把和G29匹配的驱动软件从LGS换成了G Hub,而后者根本就不认G300s而只能作罢。
或许以后这个备胎鼠标也会占据一定的生态位,因为它很轻,用起来还是比MX Master省劲不少的。
未来呢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MX Master 2S都不会退役。这对微动寿命到头后,还可以用性能和寿命更加变态的凯华GM8.0黑曼巴或者TTC防尘金顶上,这两个型号的寿命均达到了8000万次,比雷蛇的光微动还变态。甚至外壳的磨损也不是问题,MX Master 2S的外壳随处都有卖,买一个换个壳很轻松。
如果真的不得不退役MX Master 2S,用什么再替换呢?或许我会考虑回归G系列,就当前在售的G系列鼠标而言,我能看上的只有一个,那就是G903。首先,疾速滚轮是必须要有的,那就立即排除了包括炙手可热的狗屁王在内的一众鼠标,只剩G502、G603和G903三款,而G502和G603都太重了,110g的G903是更好的选择。
只是到MX Master 2S退役的时候,那时候罗技G系列已经进化到哪一代了呢?
后记
8月底,我终于决定入手G903 Hero。然后9月初,我把G903卖了。
原因非常无语——G903长期使用的感受,并不好。或许是由于MX500和MX Master的模具过于优秀,能够控制这些大型鼠标的事实使我错误意识到了我的手的大小,让我认为我的手的大小是偏大的。事实上,18cm长的手长不太能称为“大手”,这个问题,在偏长(130mm)且对称设计的G903上全面暴露了出来。
由于G903很长而且上盖偏高,顶手心的感觉是我一直是不知不觉地斜着握鼠标的,当我水平或者垂直移动手的时候,鼠标看到的却是斜向移动。在HALO这种对光标移动不那么敏感(滑稽,是在我的水平上对光标移动不敏感)的环境下我还感觉不到,但是在出了7天无理由退货的某天,我打开了Alias,然后以飞一般的速度开始耍Marking Menu,发现对准命令竟然变得很费劲,光标总是斜着以十几度的角度飞出去。经过仔细观察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
G903只能失望地走海鲜市场了。
剩下来的选择呢?G502虽然继承了G5xx系列的大型人体工学设计,但是我毕竟不熟悉这套模具,我很熟悉的MX518 Legend只提供有线选项,而对于我来说无线是刚需,毕竟用过了无线之后,就回不去有线了。最终,我的目光瞄上了G102 Lightsync。这是一个非常舒适的有线鼠标,毕竟G1继承下来的模具也是我很熟悉的一套非常舒适的对称设计,何况它也是在G PRO上经过赛场考验、职业选手认可的,非常不错。而它恰好有一个无线版本——G304。

G304也是一个炙手可热的鼠标,它很轻,而且有一点我极为喜欢——它使用的是AA电池,简直是完美。当然,普通AA碱性电池显然是太重了,不过现在我们可以用锂铁电池,一下便可以削减10g的重量。
于是在G903光速离手的第二天,G304光速到手。这次大概是安定了。要说遗憾,大概就是G304的滚轮和可自定义键没有G903那么丰富了,不过嘛,综合考虑手感、重量、可维修性,G304确实是非常不错了。
另外,我还注意到一个问题——那个死活跨不过屏幕边缘的富勒G90,我冤枉它了。真正的元凶是1000Hz的回报率。
由于更高的回报率下,在接近屏幕边缘时Windows系统会接受到更多的报点,这会让系统认为此时用户正在“很小心”地将某个窗口拖向边缘而认为用户想的是半屏显示,因为在“正常鼠标” 125Hz的回报率下,只有比较慢地移动才会产生这样的报点密度。殊不知更多的报点也有可能来自高回报率的鼠标,而且微软的工程师很傻逼地没有多做一个鼠标速度检测的条件作为输入变量。这样的后果就是使用1000Hz回报率的鼠标需要将拖窗口的速度拉到125Hz鼠标的八倍以上,才能不触发系统的半屏显示机制。我只能说微软牛逼。当然,要说富勒没有锅也是说不过去的。G Hub虽然比较废物,但是好赖也是一个拥有完整功能的鼠标驱动,可以调整回报率,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程序切换不同的回报率,大可以设置成桌面环境下使用125Hz的低回报率,来到04特区、致远星、新蒙巴萨的时候自动切换成1000Hz回报率,这样设置会舒适得多。富勒先不说驱动有没有这样的功能,你得首先告诉我富勒的驱动在哪里下载,至少官网上我没找到。另外G102 Lightsync目前我没有将DPI和Polling Rate放到自动配置文件切换当中,但是G304到了之后必须这么设置了,毕竟电池是要花钱买的。就是相对麻烦了一些。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事实:富勒G90虽然总体上看比较废物,但是它的手感其实非常不错,当然,很明显它的模具是山寨自某个大厂,经过对比,我认为它的模具很有可能山寨自G603,这道也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路——G603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备选呢?不过G603的备件要比G304难找一些。
好吧,一番折腾之后,算是彻底回归Logitech G了。好好等待G304的漫长服役期吧。另外,我的M720啥时候能回来呢……京东售后的动作真的是太慢了。
后记2
突然想起来,京东有一个东西叫做7天无理由退货……而且确实可以以“尺寸不合适”为理由退货鼠标。
我想起了一些好玩的事情。
在Logitech G办公三巨头(G502、G604、G903)当中,我已经尝试过G903,不合适;G604,我已经有MX Master 2S了这个也不合适(何况确实重量惊人);最后,只剩G502了。
我是不是可以购入G502,然后趁着手头的G304还没有过7天,迅速决策到底是保留G502还是G304呢?
果断下单一气呵成。

京东的速度非常快,第二天G502 Lightspeed就到了,包装当然非常精致,和G903是一个级别的。上手摸了一把,我泪目了……这个饱受争议的“习武之人”鼠标,正是我想要的手型!
但是今天想想,这很奇怪吗?G502沿袭了MX500-MX518-G5-G500-G500s的右手人体工学中大型模具,握感变化其实没有外观看起来那么大,而G5和G500s,那是陪伴了我五年时间的老朋友了。而我后续的G700、RAT-7和现在仍在服役的MX Master 2S、正在返厂的M720都是中大型右手人体工学鼠标,我的手早就长成了这个样子——或者说,正是因为中大型右手人体工学鼠标符合我的手部几何,我才能不感到任何异样地一直用,至于M90、G102 Lightsync和G304,它们是因为尺寸足够小才让我感觉到适应,当对称鼠标尺寸涨到M903那种程度的时候,强烈的不适感就来了。
总结:小尺寸鼠标对称还是人体工学我都可以,但是中大尺寸只能用右手人体工学。而且中大型右手人体工学鼠标对于我来说比对称鼠标舒适。
于是,G304已经踏上了回乡之路。而已经躺在菜鸟驿站的四节耐时AA锂铁电池则陷入了迷茫:我是谁?我要钻到哪个用电器的电池舱里去?(别担心M720还会回来,再不济还有M590这个退休选手)。
G502作为罗技(和G903并列)第三强大的办公鼠标(第一MX Master无争议,第二当属G604),以及(和G903并列)第三强大的游戏鼠标(前二应该是GPW和G903),这个非常经典的鼠标现在已经进化到了和当年旗舰G903、GPW完全一致的传感器规格(都是Hero 25K)、完全一致的PowerPlay支持、完全一致的1000Hz Lightning连接,尽管它曾经受到过巨大的争议,但是这是一个绝对适合办公+非职业轻度游戏场合的鼠标。否则,它绝对到不了Logitech G系列销量第一的位置。要说它和真正的旗舰相比,和GPW差在重量,和G903差在电池续航,如果说以支持PowerPlay作为Logitech G顶级无线鼠标的标志的话,这四个鼠标(再加一个G703)更像是拥有同样的内核,只是模具和用途不同的四兄弟:GPW拥有中型对称设计,专注于职业电竞,G703拥有中大型右手人体工学设计,专注于游戏,而G903和G502则是六边形战士,只不过一个是对称设计一个是右手人体工学设计。这显然是符合我的要求的。
不过G502的争议确实曾经影响过我作决策。我是因为MX Master 2S太重而考虑重返Logitech G,因此,我有些夸大了重量的影响,在G903和G502二选一的时候我考虑到了10g不到的重量差距选择了G903(当然更大的影响还是电池续航方面),但是当G502实际到手的时候我发现它的重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过分,在HALO这种烈度比较大的游戏当中一样可以很轻易地跟上中等强度的移动节奏,是能够满足我的游戏水平的一款鼠标。甚至它的重心靠中间,而不像G903那样前重后轻,使用起来反而更加舒适。所以人言可畏吧。很多X评人都有一个毛病,就是以己度人,认为自己的需求就是观众的需求,偏偏他们又控制了很多流量,甚至影响了对某个产品的群体评价。一些鼠评人片面地用轻量化游戏作为高权重指标去评价的时候,G502当然吃亏,但是就算是当年用实心金属滚轮的G502,其实也是一个办公和游戏两相宜的优秀鼠标,对于我们这种办公为主,偶尔游戏的用户来说其实是很合适的。何况现在的G502 Hero和G502 Lightspeed已经大幅改善了重量和重心问题,变得十分趁手,早就不是什么“习武之人专用”了。如果G502还是习武之人专用的话,那Basilisk Ultimate怎么不见有人这么说呢,两者的重量可是完全一样的。这完全就是舆论的惯性使然。
要说对G502有什么不满,唯一能想到的就是续航。无论如何60个小时的续航不能算长。我重回无线鼠标的怀抱的重要理由就是MX Master 2S提供了长达4个月的续航,足以让我忘记充电是怎么回事,其余的M590、M720也都是一节干电池比左键微动还要耐用的超长续航鼠标,在我手上昙花一现的G304一节干电池就算是用高性能模式也能跑250个小时,G903拥有180小时的锂电池续航时间,而G502只有开灯48小时,关灯60小时的续航。按照我平均一天6小时的使用节奏,一个多星期充一次电大概是免不了的。而G502采用了双模设计,为了保证有线连接的稳固,设计了一个巨深的MicroUSB插口,只有它自己的鼠标线可以捅进去,而无法像MX Master那样随手抄起一根线就能充电那么方便——这种深入骨髓的续航焦虑,大概也就是当年G700留下的心理阴影吧。
终极解决方案大概就是PowerPlay吧。不过PowerPlay真的好贵……得容我好好思量思量。
后记3
狗屁王天下第一!
吗?
G502 Lightspeed虽然用着顺手,但是始终有一片阴云顶在它的脑门上——G502的外壳是出了名的不耐用。
于是,我想到了一个壳子随便买的鼠标——

狗屁王天下第一!
本着灵活运用7天无理由的原则,我入了一个GPW。然后开始测试。
第一手抓起来,GPW确实会给人一种惊艳的感觉——真的非常轻。而且它的模具确实有点东西,我可以很轻松地像是会吸星大法一样,将这个尺寸并不算小的鼠标攥在手里四处移动,而我的手并不算大。
但是,很快GPW的缺陷也显露了出来。第一,就是它的可编程键数量没有竞争力。就我的使用而言,除了左侧两个侧键之外,就没有太多的功能了,愣加可以再算上右侧后方的一个侧键,右侧前方的侧键按起来就非常别扭了;第二,就算是左侧前方的侧键,以我的手型仍然是不太容易够到的,它和我的拇指指尖的相对位置大致介于G502的G5和狙击键中间,够起来有点费事,而这个键理应是办公场合下非常常用的一个按键;第三,大型对称鼠标我依然不习惯,使用时间稍长就会觉得右肩因为长时间紧张而感到酸疼。
所以,狗屁王对于我来说并没有天下第一,三天后,它原路返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