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25

10 月

我的第一把客制化键盘

  • By IanGoo

终于,键盘玩着玩着,还是一个不小心,掉进了客制化的天坑……

ε=(´ο`*)))唉,善恶到头终有报吧也算是。

不多废话,这是一把KBDFans出的套件,KBD75v3.1,自己组的。连套件带轴体键帽总共2200多。焊接组装花了半天多。钱包被掏空了一遍之后,身体又被掏空了一遍。ε=(´ο`*)))唉……

为什么?

对于外设圈外的人来说,恐怕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购买一把动辄一两千的键盘还得自己装这种事情的。键盘不就是一个输入设备吗,随便买一个几十块钱的也能用啊。

其实,所有的消费领域都会存在这样一个金字塔状的梯度:最底下一层是“能用”,它们可以满足基本的功能,但是用起来恐怕是不那么让人舒服的。我手头有好几把Logitech的无线双模薄膜键盘,前一段时间我拿来偶尔用了几下,每按下一个键,都感觉键帽和壳体之间塞满了沙子的那种难受。它可以打字,但是绝对不是很愉悦的体验。中间一层是“精品”,这一层级仍然是量产的大路货,但是不论是设计、用料、使用体验乃至售后服务,都远比入门型产品要好得多。我之前用的Leopold FC600R就属于这一层级,输入体验远远好于一般的薄膜键盘。但是当我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之后,很有可能这类产品就无法满足我了。这就需要最上一层产品——“定制品”。定制品更多的是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定制,从设计到制造一条龙。这样的产品自然是能够非常好地契合消费者的需求。

时下的“客制化”键盘,算是介于定制品和量产精品之间的某个概念。毕竟客制化开个团,想法是来自于团长的想法,入团的仅仅是觉得团长的想法和自己不谋而合。真正的完全我出想法、店家执行这种模式还是不多见的。但是,就算这种尚不完全的客制化,仍然要比批量货要更加灵活。

另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因素:玩到客制化的用户,对产品的要求更是苛刻,为他们定制的产品往往拥有比量产键盘很高的品质。如果只是“想买一把很好的键盘”的话,选客制化键盘也没错。

对于我来说,我购买这把键盘的理由也非常简单——目前,我没有找到我想要的量产键盘。

如同在《机械键盘入坑指南》当中写的一样,选择键盘的第一步是布局与配列。我的要求非常简单——ANSI、75%配列。ANSI不用多说,国内的键盘是把就是ANSI,ISO键盘极少。而75%配列的原因也很简单:

第一,我最近换了一个龙神玻璃鼠标垫,以往我用的是雷蛇掘土黄蜂,掘土黄蜂非常薄,我可以将键盘的右边半拉直接压在鼠标垫上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玻璃鼠标垫本身就有4mm厚度,再加上硅胶防滑脚垫就更厚了,于是我一移动键盘,就会把键盘撞在鼠标垫上,而如果将两边拉开距离的话,键盘就会和我呈现出一种非常别扭的偏心位置。而这就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第二,键盘与鼠标之间的操作距离。这个距离当然是越近越好,可以让我的右手几乎不用移动太多距离就可以从键盘到鼠标,非常友好。所以,我不再希望使用一个带有数字键盘区的键盘,或者使用左置数字键盘的也行(但是左置键盘非常难买到)。

基于以上原因,104/108配列全灭。87配列也不太能够满足我的要求(还是右侧偏宽了一些),当然实在买不到合适的,87配列也不是不能接受,我就曾经认真考虑过是否要来一把Realforce 87配列30g全域压力。但是如果到了75%配列再往下,到了60%乃至40%配列,那就显得有些太过分了,因为作为一名深度TotalCommander用户,F区我还是使用非常频繁的。所以,60%以下的配列,我就不予考虑了,通过第二层来使用F区还是比较难受的。

再说说我选择KBD75的原因。

75%配列在量产键盘当中数量不算多,我之所以喜欢上这个配列是因为我在办公室使用的主力键盘就是凯酷KC84,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75%配列量产键盘。当然,作为低价入门型量产键盘,它的手感和做工只能说——可以用,但是和当时我手头另一把Leopold FC900R相比,显然是差距巨大。FC900R退役后我显然不可能让一把凯酷84去接班,工艺和手感绝对不能比FC900R差。另外一方面,随着打字数量的增加,我对键轴的要求也开始提升——在大量的文字输入量的前提下,我希望轴体尽可能的轻巧,要不怎么会考虑30g的Realforce呢。

但是Realforce有两个问题:第一,它是87配列;第二,它的空格键……竟然是ABS……而且还找不到替换的。Realforce老版倒是能找到,但是现在买的新货都是R2,根本没法换;第三,出线孔处理得极其简单粗暴。讲真,量产“键皇”是这个德行我也是没有想到的。

静电容领域还有另外两个选择:第一是老朋友Leopold,但是看了一下,Leopold只有两个自己专有的配列提供静电容轴:64配列和98配列。这俩都不是我的选择,而且Leopold从Topre那里只拿45g的轴体,而非我喜欢的30g的轴体。第二是国产静电容里热度非常高的NIZ Plum,它有我喜欢的75%配列,但是镭雕的键帽怎么看都有些抱歉,另外NIZ电容值漂移的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用一段时间就需要进行校准,反而是通过金属触点接通断开的传统机械轴更可靠。

所以,还是回归到了机械键盘。搜索了一下,目前低压力克数的机械轴当中,最符合我要求的是TTC金粉。那么还是老道理,优先从量产键盘里选择。Akko、IKBC、达尔优和iQunix都有原装金粉轴的选项,但是……这外观都是咋想的啊……画风尽是这种:

阿西吧……“超高颜值”,我不要这种“颜值”,我要的就是一个很低调的、黑白灰最多一些重点按键上的点缀色这样的小霸王配色,不要给我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号称金粉轴的量产键盘手感天花板的iQunix A80/L80……算了也是花里胡哨的。

好吧,客制化吧……

然后我就发现坑一个比一个大。有一些量产厂商做客制化套件的,如Akko MOD1,整挺好就是断货了;Glorious GMMK Pro,最基本的卫星轴调校都没有做好;京造Q1,只让买成品键盘,但是成品键盘的键帽、轴体和内部消音措施都很不到位,买回来之后还得自己花大力气调整。太难受了。

多数客制化键盘开团都是看运气的,不可能像量产键盘那样随时都可以购买,Akko算是做量产的了,Mod 1也是说没就没。搜了一圈,我只找到了两家用做量产的态度做客制化的:MelGeek和KBDFans。

所谓的“用做量产的态度做客制化”,简单点说,就是备货多一些,提供较为完整的组装服务、一家店可以买齐所有的配件并且提供相当不错的售后服务。MelGeek的键盘——我们办公室有小伙伴买了,那个外观我也实在是爱不起来。最后只有KBDFans的75%配列深得我心。有两种选择:TOFU84和KBD75,最后我选择的是KBD75,价格更高一些,有一圈我不太喜欢的RGB跑马灯,但是看在这圈灯可以关掉的面子上,我选择了它,理由是KBD75是Top Mount结构,而TOFU84是Tray结构,很显然,Top Mount可以提供远比Tray结构一致性更好的手感。

OK,就这么定了。

安装、感受

迅速下单:

  • KBD75v3.1套件,内含:
    • 电泳暖灰铝合金外壳
    • 铝合金定位板
    • 中间静音棉
    • 底部静音棉
    • Cherry卫星轴
    • PCB板
  • TTC金粉轴(100个)
  • EnjoyPBT 9009大全套键帽

到手后立即开始了安装。虽然我并没有安装过键盘,但是凭借着拆过很多鼠标、修过阿米洛森灵的手艺,以及看过官方出的教学视频,上手还是非常快的。由于手头没有润轴笔和润滑脂,我让店家帮我上了一下卫星轴,剩下来的自己来。

当然,由于到手比较激动,上手装得飞快,当我意识到要拍照的时候,它已经变成这样了:

装完了属于是。

算了,还是回顾一下安装过程和可能存在的坑吧,作为备忘。

PCB检测

尽管坏掉的可能性很低,但是到手之后还是需要检测一下PCB是否可以正常工作。接上键盘线,使用Key Tester(QMK网站和VIA软件内都有),用导体短接各键位的插孔,检测PCB是否正常工作。

安装卫星轴

这一步不是我做的,而是委托店家帮我装了。

简单点说,就是卫星轴润滑、组装,通过卫星轴垫片用螺丝拧在PCB板上。很简单。

安装中间隔音棉和定位板

从上到下分别是定位板、隔音棉和PCB,将他们叠在一起,孔位应当保持一致,然后将四个角的四颗轴装上,将这三层固定好。

安装其他轴体

然后就是将所有轴体都一个个安装上去,安装轴体的时候一定要顺带手按一下试试!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好吧,其实是我起手第一个轴(Esc键)就是个臭的,但是我没注意到啪一下就按上去了,很快啊,等到我把整个键盘都焊完了安键帽的时候才感觉Esc怎么怪怪的。没办法,拆吧。拆下来才发现这个轴似乎润过头了,整个轴柱旁边都有润滑脂一样的东西溢了出来,换了一个之后好了。

轴体都按完了之后,这三层夹心饼干基本上就稳固了。

焊接

然后就是焊接了。

T12焊台真好用啊真好用。

但是拆焊的痛苦让我觉得似乎是不是该买吸锡带和空心针试试拆焊了,吸锡器老是吸不干净。算了,以后再说。

组装外壳

KBD75采用的是Top Mount结构,首先用8颗螺丝将定位板拧在顶壳上,然后盖好底部消音棉,再拧上底壳。话说底壳的分量真的可怕,一个斜面里竟然用的是实心铝。

外壳装完后将四个半球形的脚垫装上。

键帽

这时候就需要注意,我购买的ePBT 9009是大全套键帽,支持各种不同的配列,这主要是为了一件事情——KBD75v3.1的标准布局我是不太能用的惯的,我得调。然后还有一些特定的功能我也想从Leopold上继承下来,这是常年的使用习惯。因此我的键帽安装和KBDFans的标准安装方式是不一样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右上角F12右边的三颗按键,KBDFans和很多QMK方案的75%配列在这里是PrtSc、ScrLock和Pause,但是我习惯的是凯酷84的PrtSc/ScrLock、Pause、Del/Ins。默认按键在9009里都能找到对应行的按键。

改键

但是默认的KBD75并不会因为我在某个位置装了不同的键帽而自动修改这下面的触点发送的电信号,这里就需要进行改键。所幸KBD75v3.1支持VIA,改键无比容易。教程都不用怎么细看就完事了。除了修改右上角的配列,我还在Layer 1里增加了-=调整灯光亮度、Backspace开关灯光、0-9对应小键盘0-9、F6-F12对应媒体键(Leopold上的功能)等功能,以契合我的使用习惯。

OK,就这么装完了。

在安装之前我也看过不少“客制化新人”在入坑的时候多么的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安装又耗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走了多少弯路,但是我装了这一把之后感觉……Hmm,平平无奇?

可能是因为我平时就没少给手头的键盘鼠标开膛破肚吧……

感受

首先,这款键盘非常完美地符合了我的80年代审美——小霸王配色。

所以外观嘛没什么好说的。另一个用做量产的态度做客制化的MelGeek,他们的Mojo75是非常花哨的:

而我的两把兄贵长这样:

后来想了想把Esc和回车换成了红色的

啥叫朴实无华.jpg。

当然,要骚不是不可以,底下有一圈RGB,但是只要愿意我可以一键开关。

不过这不重要,手感才是关键。

首先就是桌面的布局更加整洁了,从上面与FC900R的对比就能看得出来75%配列比104配列短多少,再也不用担心磕玻璃鼠标垫了。

但是,这货的重量……我忘记称了,至少得有2.5kg。上头那个长一大截、非常扎实的Leopold重量不到1.2kg。当然,FC900R PD是“非常扎实”,这货的手感我愿意称之为板砖。不论用手怎么拿怎么拧,外壳有任何一丝一毫肉眼可见的变形算我输。

再说敲击的手感。

本身我就给配备了压力只有37g的TTC金粉,再加上用料非常扎实的9009热升华PBT压在上面,这把键盘的打字体验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轻松。

手上不怎么用力,轴体就非常顺滑地像黄油一样一滑到底,它的按下与回弹都带着一种温润的质感,没有快银那样迅速,但是是我期望中的温和的、圆润的码字好键盘。轴体触底时伴随着很悦耳的“嗒”一声。我对键盘的声音并不怎么感冒,但是好赖还是能听出来的。不难得出结论,目前我手头四把机械键盘,它的声音最好,而且一致性最高。其次Leopold,其次凯酷84,最后是那把半退休的Cherry MX2.0。也许高质量的Gasket套件会有更好的声音,但是What ever,我对声音不是很关心,倒是对手感坚实、是否触底全靠手上的动作和经验的外壳固定式的手感更感兴趣。

于是,搜狗提示我一个大周末,也懒得干什么活的情况下,我竟然敲了3600多个字,注意这还只是汉字……

Interesting。

Tags |